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性别角度拓展女性罪犯教改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拓展女性罪犯教育改造的新渠道,湖南女子监狱全面导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社会性别意识。该文从分析湖南省女性罪犯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盲点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剖析阐述了女性犯罪的种种原因,并提出了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全面导入对女性罪犯的教育改造渠道,将女性罪犯改造成为既是“守法的公民”,又是“拥有独立人格,独立经济地位,独立社会交往”的具有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性别意识的女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女性学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性别平等"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将社会学范畴的女性学中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引进学校体育教育领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女性的性别视角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进行考察,对其现象和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理论在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高潮中被提出来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中心理论,这一理论的引入和运用为女性继续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为提高女性综合素质,促进女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阐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传统性别意识对女性继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回顾法语非洲国家殖民化前后的女性教育,试图揭示由于欧洲所谓先进性别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特别是通过他们所倡导的世俗教育——文化和价值观传导器,进一步加强了当地原有的性别不平等,而本土文化中有利于性别平等的一面被忽视,使得这些国家女性教育机会不平等并对女性社会经济成就产生了影响。期望学界能更多地以性别视角审视教育的质量问题、价值观问题及其它相关问题,使教育更有效地利于全人类和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及其教育中女性为何偏少--女性主义的诠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斌 《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23-26,31
科学及其教育中女性为何偏少?按传统的观点是因为女性的生理特征不太适合学习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但从女性主义看来,这一问题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性别偏见与科学偏见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首先变革社会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低、从事职业范围狭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就业政策和法律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大众传媒因素等几方面。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即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拥有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以社会性别视角完善女性就业法律、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期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性别教育研究基本运用的是女性视角,男性视角被忽略了。男性视角指的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和角度探讨教育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旨在揭露男生受教育不平等问题,反思、批判教育领域中的父权文化,最终实现男性和女性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重视男性视角是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存在学理依据。教育研究具有男性视角利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深入发展和开拓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31):192-194
教育中存在着不公平的性别分化现象,具体体现为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教育内容的分化及教育结果的分化,女性教育在不同地域之间教育质量的分化、不同的学段之间教育质量的分化等。女童教育作为女性教育的起始,在女性的教育过程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女童教育中存在着很严重的公平问题,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三个方面。郑新蓉在《性别与教育》一书中,以十章的篇幅阐述了社会性别的视角,阐述了如何贯彻落实价值中立的女童课程,让学生舍弃固有的性别成见,掌握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从而营造一个使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原本性格得以多元自由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以此破除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从而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9.
女性学课程设置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女性人才培养策略。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女生教育为基点,以社会性别意识培养为平台,循序渐进,注入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提升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女生们学会用性别视角观察、发表意见和采取行动。女性学课程建设对女生发展、社会性别观念、高职教育改革、男女和谐发展均有促进和改变之效。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女童教育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社会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是社会民主化、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从社会发展(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性的)模式对女童教育的影响这一视角出发,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尤其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女童教育中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与教育、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中似乎看不到男性的存在。本文试图找出男性研究的视角,以期对我国的男性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性别隔离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高等教育,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许多以前被忽略的性别偏见问题得到审视与反思,这其中最具有群体显著性的就是性别隔离问题。性别隔离对女性的专业与学科选择产生影响,使得女性学科逐步形成。学科与专业上的性别隔离问题已超越了个人选择和单纯的教育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研究性别隔离视角下高等教育中女性学科的形成对于提倡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并不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性别意识,缺乏的是女性主义意义上的性别意识,其表现就是理性主义成为话语霸权,研究者普遍忽视女性研究对象的感受,研究结果不能反映女性的声音,等等。本文认为,在教育公平和民主成为普遍诉求的今天,教育研究有必要借鉴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重塑教育知识当中人的形象、反思教育学学科性质和传统教育观念并丰富教育研究的方法。最后,本文就如何体现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是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在学校、教师和教材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一种新的反思思维。本文以社会习惯法和尔比为切入点,对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性别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刻总结。面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亟待发展的彝区,这将为如何解决和正确引导彝区男女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问题,女性作为社会参与主体如何发挥积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刻板印象的普遍性和牢固性成为影响女性潜能发挥的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课堂中"性别刻板印象",继而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独特视角提出解决这一现象的对策。这一研究有利于对女性教育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有效课堂教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迥异于传统媒介批评的女性立场和社会性别视角 ,对传媒的性别观念进行解读 ,对媒介中的性别定型印象、女性如何使用媒介、女性对媒介的需求以及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大大开拓了媒介批评的领域。解读媒介视野中的女性主义 ,是当前媒介批评研究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侧面。指出其性别歧视的表征及来源 ,并研究消除这一弊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校知识女性群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发展所遇到主要问题,指出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明显弊端———各级各类教育中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提出了广泛开展社会性别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教育问题中融入性别视角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角色的缺失和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历来是教科书中最为敏感,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教科书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以及性别社会化媒介,左右着学生对社会中两性的看法。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会产生和强化社会的不公平,影响学生对她们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因为初中是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化和合法化。国内学者对外语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性别偏见问题尤为必要,因为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课程,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切入高等教育研究,审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无意识”,并关注建立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和形式,为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社会性别公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