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比较的目的,安陆方言的比较句分为示差比较和显同比较.示差比较包括不及比较、胜过比较和递进比较.显同比较包括精确比较和模糊比较.最后总结了安陆方言比较句的构成条件,并指明安陆方言里不带"比"的比较句使用频率高一些.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韩国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里的语言,虽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存在比较范畴.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比较范畴时常受母语的影响而误用.汉韩比较范畴二者存在某些共性和差异.共性:都有比较对象和比较词,比较内容可隐含或显现.差异:比较词位置不同,比较内容位置不同,比较对象位置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许海文  朱晓容 《教学研究》2007,(4):323-325,329
教师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社会比较与生活如影相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比较可分为相似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会产生认同效应和对比效应.本文试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串讲、评点法外,教师还可采用比较法.还原比较与相似比较是两种比较方法.还原比较是将一首形式工整,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诗词还原成通俗语言,进而与原诗进行对比.相似比较是将内容相近或情感相似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解读,在比较中体会两首诗成就的高下或各自具有的独特魅力.还原比较与相似比较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2017年是比较教育创立20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发起和设计了主题为"比较教育的传统、新使命与未来发展"的世界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访谈,以回顾和总结比较教育的发展,审视比较教育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探寻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笔者对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贝磊教授的访谈历时一个半小时,该篇文章是在访谈和参考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主要涉及下列议题: 1.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 2.比较教育的发展性和多样性; 3.比较教育视角下的课外补习; 4.比较教育中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既有方法论意义,又有目的论意义,因为在比较之中存在着比较者的意向性,而当这种意向性指向民族国家教育发展这一对象性存在时,比较教育就具有了目的性.比较教育的目的性可见于比较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方法论之中.在现阶段,比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为民族国家的教育决策服务,而且在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因而比较教育又具有创造和谐之美的审美性.具有审美性的比较教育能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秦太明 《教育探索》2011,(10):45-46
音乐教学运用比较教学法一般可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比较方法.比较教学法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个性,显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事物的发展线索等,只要运用得当,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比较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有:比较的内容要有可比性和必要性,比较时要突出中心事物,不能喧宾夺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比较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的综合性评价,介绍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这一全球组织的性质和任务.作为一些国家级比较教育学会与区域性比较教育学会的大伞,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于1970年.目前,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国家级、次国家级、区域性以及以语言为基础的比较教育学会的总量已经发展到32个.本文概述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历史与运作模式,以及比较教育在性质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200年前法国朱利安(Marc-Antonie Jullian,1775-1848)撰写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一书出版,学界以此为比较教育诞生的标志.其实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来说,那时还不能说已经成形,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当时还只是一些教育官员对别国的教育进行描述和介绍,并未对比较教育学科作出理论解释.比较教育真正成为一门教育分支学科,恐怕到20世纪初才逐步形成.1899年春,"比较教育"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作为课程开设,1933年美国康德尔(I.L.Kandel,1881-1965)撰写的《比较教育》一书出版,比较完整地论述了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比较教育学科才正式建立起来.而且至今还有人质疑,比较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这个问题值得另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的优势、弱势、功用及滥用——H·诺亚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除了探索科学的比较教育方法体系之外,诺亚(H.J.Noah)在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方面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对比较教育的优势、弱势、功用及滥用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今天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杰弗里·利奇的《语义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意义对翻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所起的作用以及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与否会给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带来相应的变化.当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时,翻译是确定的,直译可达到"信""忠实"的标准;当理性意义与联想意义不一致时,即意义会受到自身结构和社会意识历史的影响发生很大变化,意译是较佳的方法,这时可采用翻译的一些软标准,如: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译文的普遍可接受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12.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误译是对直译和意译的曲解.误译包括死译和胡译.死译不是直译.胡译也不是意译.汉译英中以死译的情况居多,而死译的结果造成翻译不足或翻译过头的错误.避免误译可以采用直译法、调整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4.
英语被动句形式单一,通过使用条件和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分析,英语以带标记的被动句为主;而汉语则以较为复杂、多变,无标志的被动句居多。英汉被动语态的直译,英译汉时注意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加上被动词来表示被动含义,把汉译为英时,应注意主语、动词间的关系。英汉被动语态的意译,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将英语中的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形式的汉语。汉译英时要采用各种方式特别强调接受动作人或物的重要性。为提高英汉互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工作,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及出现歧义和词根变化的特殊翻译。  相似文献   

15.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裴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05-109
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文章通过三组译例的分析发现,制约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语用意义的误译和失真。作为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求真、求美、求似,发挥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优势,还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者都应该分析原作语言内容、形式、体裁后进行合理的取舍,力求作到所采纳的方法与策略趋于科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英汉翻译的理论原则,本文对不同的英语原文和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翻译实践中造成译文语义走失的不同表现,并探讨和总结了走失的原因,为正确翻译原文、避免语义走失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关颜色的短语有三种方法翻译:直译,近译和意译。为了更好地翻译有关颜色的短语,我们要区别一词多义、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符合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9.
国俗词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国俗词语语义内涵丰富,汉英翻译颇具难度。针对相应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异同,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释义、借代、意译五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在交流中的意义对应转换。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意义理论为向导,分析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在概念意义和形式意义上对原文的传达程度,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