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福林 《广西教育》2022,(12):29-33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从价值理念、师资队伍、制度机制、考核评价等层面提出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述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指出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大思政课”理念下旅游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四点: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转变认知误区,强化课程联动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协同育人思路;打造行走课堂,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但德育仅靠思政课程教育无法完成,还需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配合。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联系及协同要求,阐述目前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原则,提取出教学目标协同、教学团队协同、考核反馈协同等协同育人机制理念,并对思政课程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及思路进行说明,为后续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对实现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厘清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主要原因,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难点破解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6.
任越 《成才之路》2023,(27):121-124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要掌握社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将其融入社会实践。为响应新时代号召,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优化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路径,将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能有效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道德修养。文章对“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探究,旨在拓宽“基础会计”课程思政的思路,为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借鉴,助力课程思政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纾解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目前在课程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教师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通过构建观念认同、同向同行、教师沟通、资源互通、评价联通的“三同三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滴水石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摇篮,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从教育者、专业课、实践培训三个维度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引入“三全育人”的新理念,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立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宏观的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到微观的思政内容挖掘、方法创新和评价反馈五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对于发挥其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面对高职院校艺体类专业这一特殊学生群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艺体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构建高职全员、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必须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党团活动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手,在高职艺体类专业大学生中创新性地展开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为高职院校培育具备坚定的政治认同、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体类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既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孤军奋战”问题解决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身心并修”个体之人与“德才兼备”社会之人的战略举措。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力军”羸弱、“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战场”分裂以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渠道”阻滞等多重问题,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以实然问题为逻辑起点,以圈层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三师聚力主体圈”“三元融合课程圈”以及“三轮驱动课堂圈”,探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必要。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课程思政的路径。旨在通过公共英语课教学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思想开展,积极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成为专业教学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文章根据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素养需求,总结概括出多个思政元素,并以《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作为实践,完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突出了理工科专业的工匠精神培养,也为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教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50-251
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而高职院校因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师生把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在此情况下,“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本文先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论证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破解教书和育人相脱节问题,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在贵州高职专业课的实施情况,旨在为贵州省高职院校持续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内化课程思政,进而培养造就大批守德向善、志趣高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培养优秀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论述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现状,然后分析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特色,接着提出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多维渗透式”课程思政育人思路,最后论述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多维渗透式”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育大国“小匠”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够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力量。将思政的“软实力”有机融入专业的“硬功夫”中,促进思政元素与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科科有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育人环境。为此,构建“一体化”领导、“科学化”运行、“过程化”育人(简称“三化”策略)体系,是引导大学生增强“树匠心、担使命”的有效之策,同时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本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获取思政教育知识,明确思政育人与课程育人目标。然而现阶段,在实际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与建构主义理念不相符合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对此,在今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育原则,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创建健全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体系,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