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其创作的诗歌被后人喻为“诗史”。因身逢乱世,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许多人生悲剧。本文就此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她反叛“五·四”早期白话诗的滥情和散漫,提出新的诗歌理论与美学原则,并积极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试验。本文着重阐释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并以闻一多、徐志摩等创作为例,阐明新月诗歌的创作特色及确立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侯爱华 《天中学刊》2010,25(4):76-79
萧纲为宫体诗的领袖和旗手,他不仅爱好文学,创作诗歌,还提出了“文章且须放荡”的宫体诗创作纲领。其理论是一种有悖于封建礼教的、新变的诗歌理论,具体要求是“寓目写心”、“吟咏情性”以及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讲求行文之美和声韵和谐。  相似文献   

4.
诗性气质是《史记》的重要特征之一,汉初诗歌理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史记》的创作。“诗言志”的诗歌认识,“以意逆志”与“论世知人”的诗歌解释,“怨”、“美刺”、“连类”等诗歌理论,在《史记》的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深厚的诗学背景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的著述中自觉地运用了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语法重新解释历史,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所以《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5.
“新乐府”诗派以其实用性、功利性的诗歌理论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后世的诗人开拓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广阔途径。通过对该诗派的发展渊源、诗歌理论、创作实践及影响等方面的思考,指出该诗派最为本质的特征应该是“向民性”。  相似文献   

6.
在闻一多诗歌研究中存在着“阐释过度”的现象。从“重评文学史”的角度考察闻一多,其诗歌实践中存在的局限在于缺乏独立的价值建树、意象庸俗且晦涩、理论与创作脱节等。  相似文献   

7.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诗国“辨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这不仅是因为诗歌多,更是因为整个的生活、传统、精神、意识等都是诗歌式的,这可以在经济、哲学、审美意识、学理论、学创作等方面找到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时期,用自由诗体创作新诗,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诗论家梁宗岱,于二十年代中期在法国接受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的理论后,便向国内介绍他的象征主义诗论和创建新诗格律的理论主张;同时讨论了中西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工类高校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是理工类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在理工类高校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讲解——比较”、“听——读——品——背”和“理论——实践——创作”等三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音韵学对诗歌的研究从未间断且历久弥新,对诗歌讲求从平仄、韵脚、节奏等多方面发现音韵格律,有力推动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工作。新月派诗歌作为近代诗歌流派的代表,创作追求“音乐美”,形成了独特的格律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诗歌发达的国家 ,自先秦至今 ,朝朝代代 ,诗歌的创作与欣赏 ,从未间断过 ,总是紧跟时代的步伐 ,附带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要真正享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疏通字义、句意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不光是诗歌 ,任何文学作品 ,首要是读懂其意义。只是因为诗歌由于创作时受韵律、平仄、字数等限制 ,有的用词古僻、修辞方式特殊 ,古今词义差别大些 ,理解起来更难些。要弄懂这些 ,首先要借助工具书疏通字义。屈原的《橘颂》 ,开头一句“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中的“后”是后土 ,是对地的尊称 ;“皇”是皇…  相似文献   

15.
“意象”一直以来是大多数诗歌的细胞,对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弄清意象的概念、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是创作诗歌、欣赏诗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诗歌意象具有“凝固”、“符号化”、“永恒”和“张力”作用,意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从意象的类型、意象的组合方式与意象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以张采为中心来探究复社诗学活动和晚明诗学思潮的关系:“诗文之会与诗坛风尚”纵向考察“社团诗歌”在应社、“燕台十子盟”、临川“诗社”、选编《几社壬申合稿》、评点《新刻谭友夏合集》等五个阶段近十五年的演变发展脉络;“《知畏堂诗存》案例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对“社团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创作盛况、创作群体的构成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形作了全面挖掘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复社诗学活动是链接“社团诗歌”多种创作因素的纽带,引发和激励了晚明大规模的“社团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7.
意境论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世界美学思想的卓越贡献。“诗贵意境”,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人奉为圭(?)的重要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否定意境论,就是否定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诗歌理论。近年来一些热衷于“用外来的美学原则改造我们新诗”的“理论家”们,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特别是意境论横加指斥和反对,斥之为“保守”、“僵化”,很明显,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而与此相反,一些读诗不多、对诗歌理论懂得太少的人们则认为  相似文献   

18.
谢向红 《红领巾》2004,(1):71-74
网络不仅为诗人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且为诗歌发表提供了“绿色通道“.由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而成的网络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网络诗歌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诗歌的特点是“热“而“乱“,文字垃圾多,诗歌精品少.网络诗歌应该强化文体意识,服从诗歌的艺术规范;网络诗人应该坚持网络诗歌本位原则和民间化立场;诗歌理论界应该加强对网络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机制等重大诗学命题的理论研究.只有把网络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才能促进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迟抗战直至“文革”前创作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思想指向和艺术品质等方面与同期其他诗人同类诗歌存在着“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革命战士的风貌”、“以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唱着颂歌,使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和载体”等明显的时代共性;与此同时,又葆有“幻想”、“唯美主义的艺术倾向”、“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等突出的审美个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诗学研究的起点是作品,从而学理就是以客体为对象来揭示其包含的美学属性,而不是主体审美活动,诗歌的研究对象“实体化”了,即使关涉作者,那也仅仅是作为作品结构中的要素,存在“主体缺失”,进而不是审美主体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使语言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未能彰显,不能从中剥离出来和独立分析其在诗歌审美建构的规则并上升为方法.笔者企图克服传统诗学这一不足的前提下,基于诗歌语言规范的语义形态特征化,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建构与语言表达的中介关系来探索诗歌审美的语义逻辑规范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鉴赏、创作的理论方法等,以期拓展诗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