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史学角度分析,《史记》中的口述史料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使历史记载更加细节化,使论据坚实充分;从文学角度分析,口述史料使历史记述更加生动形象.分析司马迁记载口述史料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既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汉代史料匮乏的有力补充;从主观上讲,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成一家之言”的必要践行.  相似文献   

2.
口述科技史引起传统技艺科技史述一场“眼光向下”的革命,引领我们建构起一种以一线钧瓷艺人和匠师为主体的、更接近历史实际的钧窑科技史框架体系。要完成这样一种史学使命,一要走进“历史田野”,借重“活态”的钧瓷艺人的技艺口述,完成建构迈向人民的钧瓷科技史书写;二是参与史述的知识分子应当走向钧瓷技艺的田野实践,结合科技文献、匠师口述,从体验化、经验性的钧窑工艺实践中获取钧窑科技的真实材料,由此建构迈向人民、走向“历史田野”的真实可靠的钧窑科技史体系。  相似文献   

3.
2016年11月25-27日,"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了口述史的理论,分析了口述历史采访的具体方法与影响因素.许多高校、民间团体也报告了教学、音乐等方面的专题口述史项目计划;还有学者从区域史的角度,在新疆、宁波、黑龙江等地进行了口述调查,涉及垦荒、知识青年等问题;对于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的口述调查,也有论文涉及.  相似文献   

4.
从非遗口述史的价值定位入手,分析了口述史对非遗保护的意义、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口述资料类型的多样性.研究了非遗口述史蕴含的哲学要义,包括记忆与直觉的融合、继承与超越的相关、主体经验与主导作用的结合、个体孤独感的疏离.对于历史哲学中的非遗口述史,非遗手工技艺为例,从历史的关联、艺术的表达与解释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遗...  相似文献   

5.
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作为原生性的表述范式,还是作为书写的二元分类,口述传统都是人类至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样态。对于口述传统的研究,我国的学术界,尤其当下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较为重视其“形”,而对其“理”的关注不足。本文试图从口述传统的发生性原理,特别是对口述/书写的“形”与“理”关系进行阐释,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历史学科相比,口述史是“活生生”的历史。当历史学者以访谈者的身份面对作为被访的历史参与者时,过去的客观的历史和当下的主观“人情”便交织在一起。在访谈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顺应人情、把握历史便成为考验口述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因此,口述访谈的成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而访谈者的工作也处在不断完善却仍难以避免遗憾的境地。这也许正是口述史研究的魅力和空间所在。也可以说,工作完成后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便成为口述史不断进步的必要内容。大连金普新区参加过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访谈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齐红深主持的“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以历史的本真言说表现出殖民教育亲历者历史记忆和感性叙述的力量,在加害国日本产生多层面的影响。原因在于它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口述历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亲历者的个案叙述、注重亲历者的感性叙述、注重亲历者口述史的意义再生。近年来,口述历史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从以往的宏大叙事、间接描述和意义阐释向个案叙事、感性回忆和意义生成的转变。口述历史应当注意设置言说的环境,言说的角度只能是作为历史体验者的“我”。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观念的现代化、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了历史领域巨大的变革,使得历史观念、历史格局和历史话语都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口述历史作品纷纷涌现,其内容从传统历史主题到边缘题材,关注对象从重要历史人物到广大普通民众,形式上从研讨会、图书著作、电视节目到影像制品,可谓包罗万象。种种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中国口述历史正处于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介绍现代口述历史的含义及口述历史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整理口述历史是图书馆形成特色馆藏,促进馆藏多元化的重要途径;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20世纪初,随着新史学运动的兴起,历史学研究强调“由下而上的历  相似文献   

11.
将口述史料引进历史教育是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作者探析了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的活动程序与方法等,旨在对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史料教学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口述史学的传统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字发明前,世界各地的历史是借助于诗歌和神话等口述历史的形式传承下来。早期历史学家史时兼用口述史资料,是历史学对远古传统的一种回应与延伸。中世纪以降,口述史历经曲折,边来现代的复兴。然而,口述学的发展既面临希困难,又充满了希望。其困难主要在于口述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研究所需人才匮乏,以及口述学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评述<流亡一一抗战期间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一书,从一个过去人们关注不是很多的东北学生流亡史侧面,补充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事实.与目前同类著作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的活生生地抢救.二是在口述历史的采撷和整理上.所表现的全民抗战这一强音,也让人对时代主流加深了认识.它的价值还表现在对迄今一些仍然不能正视日本对华战争侵华性质论调的回应.和所有口述历史一样,<流亡>的史料势必将成为史学家获取资料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口述自传是当今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崭新门类.它随着口述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由于口述自传本身的文体特性,它在史料的真实性与叙述的文学性上与一般的传记文学有所不同.在抓住将要逝去的历史这一点上,口述自传所显示的重要作用使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中国当今的口述自传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现状与困惑是现阶段口述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解决之路径首先是选择一个亲身经历事件且自己感兴趣的采访对象;其次是多方搜集并掌握口述者与所处时代的相关史料,尽可能寻访与口述者及其所讲事件相关的历史见证人,形成多视角、多侧面的记忆材料;再次是精心准备采访提纲与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最后是保持口述历史的原貌,对于不明白、不甚详细、有歧异之处,采用加注解的形式解决.尽可能保持历史的原生态,预防"前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从上古先民口耳相传先辈们的故事,到现代社会利用录音、录像技术口述自传.口述史历经社会文明的演变,重又进入人们的视域.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叙述手段,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与原来的口承传统已有了明显区别,具有了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17.
汪洁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1-132
口述档案通过系统地收集、加工和整理形成具有保存价值或迄今首次得到的原始口述记录,是记录、保存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民族历史、民俗、民歌及民间艺术都是靠“口语传记”才得以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征集和编研口述档案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是记述历史的方法之一,即通过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是将记录历史、发掘历史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一种史学研究形式。人物的口述历史之所以更加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它对历史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可以使后人跟随口述者走进历史现实。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张学良先生的自述为主体,比照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往各种书籍与资料的谬误与不足。从主政东北直至西安事变,张学良爱国思想及其对日态度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对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张学良思想演变的原因与过程,进而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分支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相对较晚,与当代历史变迁的频率加快和当代史学价值观念的平民化、大众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1]。口述史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史方法早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时就已产生,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传播和利用。人们正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记忆传承,再现历史真实,服务现实需要。这就意味着,“口述”的出现一开始就具备了记录和教育的功能。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口述”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依旧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记忆的重要职能,在民众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口述史料大量存在并传承传播,必然成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口述”是指以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将“口述”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一定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