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城乡统筹就业机制的条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乡统筹就业是一个利益协调和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不少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基本理论分析模型,在政府、企业、农村劳动力、城镇劳动力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下,分析和论证政府、企业、农村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在城乡统筹就业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分析城乡统筹就业的约束条件,提出政府收入、经济增长、人力资源本结构是约束城乡统筹就业的主要因素,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说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是决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根本条件,也是城乡统筹就业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城乡就业不平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平等,为此,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城乡规划、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昆明市晋宁县是典型的西部农业县,其城乡一体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到人力资本、就业服务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此提出建议: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2.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公平的环境;4.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劳动力抵御社会风险及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其中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不等于城乡统一,从城乡统筹到城乡统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实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实践中,要确立正确理念,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增长之源、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总量远远大于需求总量的基本格局与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统筹城乡就业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就业,必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城乡就业的体系制度建设;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就业作为一种政策实践,很多地区早就在探索。苏州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改变城乡二元化的就业状况,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通过一系列举措,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构建了劳动力平等竞争、同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就业新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在新时期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实现五个统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从某一方面着力无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促进毕业生就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统筹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统筹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统筹城乡区域就业、统筹区域使用与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大批失地农民。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必须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文章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并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训形式、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野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人口在城镇体面就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是改革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遵循的规律。对我国来说,城乡统筹又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介绍高校承接的城乡劳动力及就业总体状况,分析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建立高校承接城乡劳动力的五项匹配机制对策,有助于发挥出高校的独特优势,促进高校自身发展与城乡统筹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的农村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农村高中教育是教育投资中的一笔合算账,是城乡一体化的衔接点,在改善社会结构上具有经济学效用。重视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有利于农村人口实际收入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就业状况、城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和就业市场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储备,因而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同时,由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流动人口对本地劳动力就业及其工资收入造成了冲击,从而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为了缓解当前城市就业压力,有关方面应理性地看待流动人口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并制定合理的城市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中,体制机制障碍是重要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要突破户籍、就业、征地等方面的体制障碍,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即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就业与社保体系建设一体化及社会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规模产生了强烈的扩张效应,这给城乡义务教育班级与学校规模的合理调整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义务教育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一些人口大省的小学城市化水平低于城市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二是初中城市化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小学而且大大超越城市总体城市化水平。受人口自然增长放缓、农村人口迁移流向不确定、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隐性城市化人口激增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学校数量和规模方面呈现总量基本合理、城乡差异化发展、隐性生源压力日增、一些地方大班额问题突出等特征。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两个向度,在数量和规模间寻找不同的平衡点;保持教育城市化水平与区域总体城市化水平的协调一致;善于利用小班额预存的人数弹性空间,以应对流动人口流向的不确定性;对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向实施科学监测,并建立有效控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的预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协调层次,保证各级政府在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责权对称。  相似文献   

16.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农村剩余人口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活动为主体的流动人群。人口的大流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再发展,同时也对刑事犯罪的攀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把握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剖析其构成原因,有效地遏制流动人口犯罪,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而值得探讨的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并强化城市辐射功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强化财政刚性投入。同时还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力度,并通过构建城乡布局链接、城乡产业链接、城乡人口互动、城乡生态互动等机制,实现合理安排,科学发展,以让农村真正走上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