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时期统制经济政策与茶业的发展——以湖南安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设立统制机关,实施统制措施,安化的传统茶业利用这一时机,不仅摆脱了衰败的边缘,而且通过改良品种、革新工艺、机器制茶等措施,扩大了生产,提高了茶叶产量,调整和开拓了原有的茶叶贸易线路。统制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安化传统茶业的振兴,而且对于抗战时期的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金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税、发钞、举债和外汇统制等财金政策是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国际惯例。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财金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学界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讨论了统制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的形成及扩张的关系、官僚资本的垄断程度及其对民族资本的影响、官僚资本的积极作用、国家资本向官僚私人资本的转化等内容,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是基本概念仍需进一步界定,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面对日益飞涨的物价,对经济实行统制,出台并实施了限价政策,以平抑物价,收到一定效果,为抗战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猪鬃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物资,也是国外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抗战爆发后,基于猪鬃运销困难,为防止敌伪走私、抢夺,保证易货偿债的顺利实施,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统制条例,依法对猪鬃实施贸易统制。通过对猪鬃统制,国民政府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贸易管理机构和对外国营贸易公司,通过预付货款、外汇补贴等具体措施,扶持鬃商,促进了战时猪鬃贸易的繁荣。同时还培植猪鬃资源,致力于猪鬃产量之增加与品质之改进。但猪鬃统制也损害了从业者的利益,制约了国外市场的拓展,不利于猪鬃贸易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与非市场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在一般教科书和论文中多有论及。本文则深入分析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的具体历史条件,说明只有统购统销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民自我消费与工业化对粮食大量需求的矛盾、国家财政支出能力与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积累的矛盾、既要农民做出重大牺牲又要有效地调动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矛盾。作者认为,统购统销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需要与当时经济环境具体条件复杂作用的结果,但它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内涵远远超出了粮食生产和流通范围。文章还论述了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对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及其向集体化运动转变的深刻影响,以及与计划体制确立的关系。本文对丰富革命史教学很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在初期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党拥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与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努力是社会动员重要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对农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前途、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是统购统销政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政界与学界在粮食统制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偏旧偏新"倾向:一是中国素来无粮食管理的传统,而主张粮食放任政策;二是期望借鉴西方国家粮食统制模式来解决战时中国出现的粮食问题。随着政、学各方讨论与研究的深入,他们又力图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管理道路,采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古制"田赋征实",控量以制价。关于粮食统制问题的论争反映出抗战时期政、学界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国民政府粮食统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与选择。从学术史角度来看,该时期围绕粮食统制问题进行的讨论与研究,对中国历代粮食政策进行了总结,也开创了现代中国粮食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时期广东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难侨救济活动,在难侨的收容、遣送、留医及安置方面做出了不少实绩,体现了其现代政府的职能。两次救济在政府初衷、政策及效果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出二者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所处政府职能转换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以及这种不抵抗政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影响。认为国民政府的不抵抗致使东三省国土大量沦丧,使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走向衰败,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继承了清末的土地开垦政策。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主张土地开垦。促使这些政策和主张出台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战争、灾荒以及人口增长。在这种政策和主张的推动下,我国边疆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土地开垦政策出台的过程,对于今天开发和建设边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财经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各项财经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一度获得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因南京国民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在1942年以后走向破产;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中美商约》的签定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5.
南京沦陷前,由于国民政府实施了"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计划",从而使南京成为当时全国禁烟的楷模城市。南京沦陷后,日军与南京伪政权相互勾结,疯狂地向南京输送毒品,实行鸦片专卖政策。同时,日本特务、浪人及其商人也疯狂地走私毒品。"官土"和"私土"的盛行,导致毒品在南京地区迅速泛滥,给南京市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兵器工业初步形成体系,成为研习军事科技留学生高度集中的工业部门。大批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在兵器工业部门担任主管官员和技术骨干,为兵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持和有力的人才保障。他们在建立兵器科研机构进行新兵器及兵器制造技术研究,筹建新兵工厂应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组织兵工厂内迁建立后方兵工基地以支持长期抗战,改进兵器性能和生产工艺并试制急需的新型兵器,发展兵器学术并培育兵工人才等诸多方面,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器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抗战对兵器的需要,也改变了近代中国在兵器科技方面单纯引进西方的局面。作为留学生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兵器工业中军事科技留学生的卓越表现和人生经历堪称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相比于北洋政府时期和抗战爆发之后的航空留学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至抗战爆发前(1927~1937)的航空留学教育与之有很大差别。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航空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对航空留学教育的管理。我国航空留学生,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组织派遣。其中,中央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包括学习飞行技术和航空工程的人员,其留学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意大利。而地方实力派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是学习飞行技术,其留学国别较杂,留学时间短,成效一般。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航空留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形成了陆海空三军留学局面。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又加强了自费航空留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1935年出台文件,禁止其他集团或组织机构私自派遣航空留学生。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在航空留学生派遣资格上,出现了学生与学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0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内地各省推行保甲制,由于新疆情况特殊,直至1942年才开始实施。保甲制度在清查户口、维持社会治安、组织民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二战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损失.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6日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负责日本战犯的处理工作.在国民政府设立的军事法庭中,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因其直属国防部、延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