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克 《老年教育》2007,(12):8-10
《六祖坛经》常带身边 毛主席十分欣赏六代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一书,经常带在身边。他有几次向我谈及慧能,要我了解他的身世作为,读一点他的学说。我对佛学的有限知识,可以说都是得益于毛主席的教导。  相似文献   

2.
《坛经》中的"自性"是慧能大师所讲佛法中的重要内容,给予了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何期自性’,即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返归本心,当众生向外寻求,被世俗的迷妄缠绕,需要"除却迷妄"返归本心,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明心见性,即自性本自清净,明了本性,即得"见性成佛",这启示了艺术创作最高境界,即浑然圆成。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成的口语实录。  相似文献   

4.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坛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艺术资源,主要有巧譬妙喻、诗化偈颂、反诘导悟、默传意会、机锋问答和随方解缚等,有些对今天的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乃是一个别具风格的佛教宗派。它的创始人是慧能(公元683—712)。在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慧能以后,才有禅宗。而禅宗与禅学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慧能创立了禅宗,但禅宗的大发展和演变,却是在慧能去世之后。 慧能出身比较贫苦,不识字,他本人没有撰写过什么东西,他的弟子法海编集了他的语录,称为《坛经》(传说是韶州刺史请他去讲法,他在韶州大梵寺讲了一天,法海作了记录,  相似文献   

7.
并非文字     
费勇 《语文新圃》2007,(6):9-10
慧能是一个文盲.一个对于中国文化发生了莫大影响的人居然是一个文盲,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有人甚至认为这只不过是夸大了的传说.一个文盲而成为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古今中外,也许并不多见,我所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慧能一人而已.但是,我并不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无论在《坛经》里,还是在别的传记里,都提到慧能不识字.……  相似文献   

8.
《坛经》倡导的社会观的主要内容为:心生法生,法在自心,万法本空的社会缘起论;心净是净土,佛法在当世的社会本质论;心性行用合,不思善与恶,才是真功德的社会善恶观。其善恶观实质上与儒家的一致。《坛经》的社会观倡导的"出世"是入世中的出世、在世俗中实现出世。它引导信仰,更引导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0.
禅宗话语机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为佛法高深,难以用只言片语阐释清楚,只能靠学人去领悟,因此,禅师在接引学人时,通常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诠释佛法。本文在认知隐喻框架下,对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展开分析,以期更加有效地解读禅宗语录。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先生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上个世纪80年代便有《慧能、〈坛经〉与中国美学》、《六祖"革命"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等文面世,90年代又有《静默的美学》(合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等书出版。先生一生的主要兴趣是研究中国美学特别是禅宗美学。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聆听  相似文献   

12.
《坛经》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但学术界开拓不够深入。挑选学界不太注意的问题加以研究,例如《坛经》潜美学的问题,《坛经》般若境界与潜意识、意境的微细区别问题,《坛经》蕴涵着的几种审美形态的问题,《坛经》美学与康德哲学等的比较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能填补《坛经》美学研究的一些空白,有助于推进或深化《坛经》美学乃至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禅与现象学     
禅的本质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必须十分小心,因为所谓“本质”,往往指向抽象的规定性,然而在禅那里,本应该尽可能避免落入任何抽象和规定。但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只好在世谛的阶段上做言诠之功,所以还是要追问禅的本质,或换成其他的话说:禅的主旨是什么,禅的目的是什么?掸的理想是什么?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立人,《坛经》载慧能初到黄梅,弘忍和尚同他来求何物?他回答是“不求余物,唯求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路子对你说     
古时候,文人谈禅论道是很风雅的事。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是本土化的佛教。禅宗有许多公案,是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闪耀着言谈的机锋,也蕴藏着大智慧。  相似文献   

16.
禅宗“单刀直入,直彻心源”的主张,是要人摒弃知解的向外发展的路子,明心见性,回到甚至尚未出生前就已居住的那个“原始住处”。禅师常常向人提出“本来面目”的问题。《坛经》载惠明向六祖求法,“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至元本《行由品》)《密云禅师语录》卷三:“敢问诸人如何是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亦作“父母未生时面目”,明代禅师德宝常用的“话头”是:  相似文献   

17.
《我是猫》和《围城》,是东方学中两部讽刺名作,由于作有相近的经历,使两部作品在刻画世态众生,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时呈现出一些共同之处,艺术上都是讽刺的机锋无所不在,嘻笑怒骂皆成章。  相似文献   

18.
陈文洁 《文教资料》2012,(33):151-155
本文在调查敦煌本《坛经》中介词“於”的基础上,从语法功能及意义、修饰语、句子类型、固定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介词“於”在敦煌本《坛经》中的分类情况,得出介词“於”的主要语法特点,以期为敦煌本《坛经》的介词研究提供可靠、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敦博本《坛经》中的譬喻集中分布在大梵寺讲法部分,多用于说明复杂深奥的佛理。在佛法真谛"不可说"与传法需要"不得不说"的矛盾下,这种"譬喻说法"暗含着"如何说"的语言策略,即遵循"于譬喻而离譬喻"的原则,通过"出语尽双"和"亦复如是"的方式尽力消除语言逻辑对自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坛经>读本》评介方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对敦煌本《坛经》没有发表过整理本。八十年代初郭朋先生从事这项工作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用的是二手材料。但是,随着敦博本的再发现①,我国的敦煌本《坛经》研究迅速出现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