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笔考     
诸葛笔是宣笔的杰作,也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自晋至宋尽显风采,在北宋前期登峰造极。诸葛笔包括紫毫、散卓、鼠毫、鸡距等名品,是诸葛氏尤其诸葛高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的结果。但因自身不足、外在挑战以及熙宁以后书法风格之变,诸葛笔逐渐趋向衰落,直至北宋末年"顿息"。诸葛笔的兴衰及其成就,既展现媒介工具的继承和创新,也反映书风之变以及文化传播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闲话笔墨     
湖笔:笔中之王   据史料记载,蒙恬发明毛笔.正是由于毛笔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的文化如此发达,笔在推动人类进步这一点上实在是功勋彪炳.……  相似文献   

3.
中国笔王(三等奖) 安徽省临泉县政协委员、文德堂老笔师曹如章(中)精心制作的一支重6.3公斤、长188公分、刻有九龙的巨型毛笔,最近在安徽省博物馆展示。曹先生14岁从师学艺,50多年来,他制作的毛笔深受我国书法界和广大群众所喜爱,也受到东南亚和日本书法家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笔管与竹刻毛笔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之一。对于毛笔的品评,古人有“尖、齐、圆、健”四大要求,称为笔之四德,都是干笔头书写而言。关于笔杆,真正善用笔的人就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求一是直,二是握着称手就可。古人称笔杆为笔管,故毛笔别名“管城子”。用竹做笔管被认为最实惠文雅,而事实上笔管  相似文献   

5.
张琳 《兰台世界》2012,(16):61-62
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毛笔雄踞世界笔坛之首。它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悠久。《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镇,是湖笔发源地,是我国主要湖笔产地。它位于杭嘉湖平原,距湖州市区东南70华里。这里河湖纵横,桑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美术工具如毛笔等乃研究的缺失所在。从清末到民国二三十年代,钢笔对毛笔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随着毛笔丧失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及钢笔的由弱走强,二者并峙,并引发社会热议,学生的用笔呈现多样化。民国时期毛笔的被边缘化,表现之一是毛笔行业、造纸业的凋敝;之二是舆论界对毛笔的颓势多有报导,40年代报导毛笔的衰败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使用状况方面。无论是从毛笔业、纸业,还是舆论报导看,均可认定民国时期毛笔有一个逐步被边缘化的过程。这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至于民国时期出现了拯救毛笔的风潮。其一是政策方面的刚性制约;其二是舆论界的倡导、吁请;其三是从技术层面上改良毛笔,改良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推广自来水毛笔。当时社会各界之所以致力于挽救毛笔,还包含抵制洋货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吴水霖(善琏镇化中心主任):湖笔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这里有个说法:秦代的时候,大将蒙恬在这里造笔。《辞海》中也有记载,给蒙恬造笔作了证明。它是这样写的:蒙恬曾经为改良毛笔做出过贡献。这样的话,蒙恬尽管不是毛笔的创始人,但他起码是个改良。  相似文献   

8.
翰墨心境     
童年时受从事美术工作的父亲影响,我不知不觉地对书画有了兴趣,并偷偷地学着父亲的模样拿起笔在纸上涂鸦。上小学后对毛笔和墨汁有了点感觉,开始临帖写字。后来无意间从父亲的书架上翻到关于书法方面的书籍、报  相似文献   

9.
古代簪笔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刻画了几位官吏形象,其中一人双膝下跪,腰系小削(刀),两手捧举案牍,仿佛正在奏呈。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几位官吏的耳旁都不例外地斜插着一杆毛笔。这便是最早的簪笔模式,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明确和最原始的有关簪笔的直观史料(见图一)。由此可知,早在汉朝,某种职守的官吏奏事需手捧书写好的文牍,而将毛笔插在耳旁,以备随时记录。这种完全出于实际应用的奏事方法应该就是簪笔制度缘起的雏形。一、 簪笔的出现画像石中反映的簪笔形象与文献的记载在时间上恰好吻合。虽然汉朝的史籍中并没有簪笔…  相似文献   

10.
富宇舒 《大观周刊》2012,(45):270-270
毛笔是古人重要的书写工具,在很多名人逸事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本文通过“口诛笔伐”、“江淹梦笔”等和笔有关的成语,把笔在古代文化中除了文具以外负载的更为复杂的感情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工艺精湛,历来深受文化学者和书家画师的珍爱。与湖笔相关的名人史实、传说涉及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颜真卿、苏东坡、赵孟、吴昌硕,近现代名人如沈尹默、郭沫若、潘天寿等等。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毛笔的出现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毛笔是在枝条上扎一束兽毛,到战国时期,演化成为将兔毛制成笔头纳入劈开的竹杆中。秦朝的笔奠定了后来毛笔的基本形制。湖笔起源于湖州的善琏镇。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  相似文献   

12.
走进他的学习室,只见有两张桌子,一张摆放着医学书籍,另一张摆着的则是笔墨纸砚。墙上挂满了他在各类医学报刊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不是报刊剪贴,也不是用微机打的,而是用毛笔写的,这一篇篇学术论文也是一幅幅好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齐鲁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现为54960医院院长的刘俊枝,不仅有着“军营神医”的美誉,在书法艺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也早已令人刮目相看。早在1984年春天,在全省军地联办的书法展览会上,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给其作品以“笔成冢,墨成规,不及羲之及献之”的高…  相似文献   

13.
泣血!     
这是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图片中被最广泛刊发的一张。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摄影师的报道也以空前规模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版面。发生在2008年初夏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中国新闻界在大灾大难来临之际所呈现出来的勇气、责任、效率、水准,也将为世界新闻史册添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正>该证书毛笔填写,从右往左竖排。右侧为骑马线并加盖骑缝章。证书上方是两面五星红旗簇拥下的"毕业证书"四个大字,楷书。证书下边是两支笔簇拥着中国共产党党徽,证书两边的装饰图案除了书、本、笔、显微镜等文化用品之外,还在右侧绘制了象征农业的稻穗,左侧绘制了象征工业的机器。证书上贴有二寸免冠照片并加盖钢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毛笔通知书走红网络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受众、传播技巧、传播时机四个方面,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微博走红网络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概括出微博走红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微博传播信息的内容是否真正是人们所需要,进而总结出微博领域“微内容为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这张毕业证书从右往左竖排。右侧为骑马线并加盖方形教育局的骑缝章。证书上的学生姓名、籍贯和时间是用毛笔书写的,其他内容包括年龄、学校名称、校长签名等均为条形戳盖印,印迹的颜色有紫红色的,也有蓝色的。证书上贴有照片并加盖钢印和学校的印章。证书的左侧贴有暗黄色的纸条,上面有三个锥子扎过的眼儿。证书的背面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这张毕业证书毛笔书写,从上而下横排。证书的四周是棉桃、稻穗等图案装饰的边框,并缠有红色的绸带,在边框的四个角是盛开的向日葵。  相似文献   

17.
书籍的封面设计一直以美术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或写意、写实,或注意传神、寓意象征,或借助装饰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或以文字做主角求得丰富的表现力。这一切都需要美术设计人员一笔一笔的用手工描绘出来,一个封面设计往往需要几天或十几天才能完成。 今天,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彩色电脑编辑系统已在图书出版中被广泛应用。彩色电脑编辑系统是由扫描仪—工作站—激光照排机所组成。扫描仪分为平板式和滚筒式两种;工作站即微型计算机,供操作用。微型计算机分为苹果机和PC机两种。苹果机在设计制造时主要考虑的是图像处理,因此,在图像编辑方面比PC机较为优越。计算机的软件是储存各种信息的资料库。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图形处理软件。图形处理软件资料较丰富,包括各种制图工具如笔、毛笔,又分粗细几种;直线、曲线、弧线……喷笔、剪刀、橡皮(制图中不满意的部分可用橡皮擦去)。有图片放大缩小、压扁、拉长和剪裁、拼贴等功能。配有调色板,调色板色彩十分丰富,只要能想到的色彩,通过电脑都可调配出来。彩色电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从事记者工作7年来,每每遇到不顺,或是感觉疲累、委屈时,我时常会用朱熹的这句话暗暗提醒自己。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做记者,需不需要激情?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素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用充满激情的笔抒写了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祁县民间一收藏家里,笔亲眼目睹到一张识银鉴宝的元宝银锭“目录”,这为研究祁商银号、票庄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初步推算,该元宝银锭“目录”距今已有350余年。其纸为绵纸,颜色发黄黑,薄而软,纸质已变质。“目录”长282毫米,宽258毫米,用毛笔书写,共300字,叙述了近40种银锭名称、形状及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