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西方启蒙学者高扬“理性”大旗宣扬合理利己主义时,卢梭却举起了“德性”的旗帜,提出了“社会——理性批判”的理论。该理论包括“自我状态——天性说”、“社会状态——理性异化现”和“社会契约——异化克服论”三个部分。卢梭的理论在西方人学价值方面据有难以动摇的历史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又碰到难以克服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与“目的合乎理性”相对应的“价值合乎理性”要求主体把自觉确立或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目的设定及其实在化的“最后基准点”。价值合乎理性不内含康德的道德律或善良意志,既不能否定其理性意蕴,也不能等同于理性或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价值理性在运作中确立或形成作为社会行为“最后基准点”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目的设定中“有意识地突出行为的最后基准点”,并把此贯彻于目的实在化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是价值世界构建活动在社会意识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作为载体之一的价值理性,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中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发挥“宇宙的无限权力”。价值理性异化的本质在于,作为“用”的价值理性在运作中背离了作为“体”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性运作中的异化机制包括在确立或形成“最后基准点”中异化、在目的设定中异化和在目的实在化中异化。价值理性异化与工具理性异化相互转化,然而由于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方法以及需要从价值理性异化的批判中消除产生工具理性异化的根据,因此价值理性异化更为根本。作为价值理性异化的历史案例,极端大日耳曼主义的膨胀,以及其作为纳粹德国种种目的设定及其实在化的“最后基准点”,对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神话脱胎之后,即以理性为其主要特征。理性指向自然界(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内心的道德生活)及理性自身,遂演化出灿烂的西方文化。理性被解释为“究本”、“怀疑”、“批判”、“分析”、“辩证”、“实践”等方法、手段。理性在这些方面被使用时,便形成了相应的理性类型。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理性美的内在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理性美的特征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它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内涵在于“内在性”、“理智性”和“逻辑性”。科学理性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和谐、统一、简洁、逻辑严密和对称等。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美上能起到推动、启迪和科学预断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历史化与三种理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理性”史的考察可以看出,理性概念的“进化”过程是理性内涵不断历史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上清楚地表现为客观理性观、主观理性观和实践理性观三个阶段。实践理性观是解决理性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理性观。  相似文献   

6.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 ,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 ,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 ,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 ,其实 ,“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  相似文献   

8.
理性是王小波的思想基石,它一方面与“常识”、“平常心”等同,另一方面与起源于价值观领域的“不理智”相对。王小波以理性为准绳,反思传统文化,批判现实,倡导科学精神。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当代中国,进行理性启蒙,建立民众的现代性品格,仍是知识分子需履行的义务,这就是王小波理性哲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命中充满了选择的论点,提出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话题。运用经济学的“有限理性”理论和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分析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制约因素,在分析现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对如何形成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理性的惆怅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民族。“自古多情伤离别”,且看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伤情调,或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珍重嘱咐,抑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都流露出古人重情、感性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发现,以理性处世能保持冷静,不会因一时冲动而乱了方寸,因而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把握快乐。于是,理性在和感性的交锋之中,渐渐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理性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可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相似文献   

11.
理性选择与贫困缓解——基于国际NGO教育扶贫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尔曼为代表的理性选择理论出发会发现,作为"理性人",国际NGO扶贫行为的理性选择与我国的贫困缓解息息相关.国际NGO的扶贫行为,一方面出于组织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理性选择因素,另一方面又因其海外性、嵌入性而不能不作出社会理性选择.国际NGO的社会理性选择直接影响了这些组织在我国的扶贫方向与内容,而其个体理性选择又直接决定了这些组织在我国独特的扶贫路径与方法.为了实现缓解贫困的"效益最大化",国际NGO必须兼顾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在二者之间作出灵活的理性选择,即吉登斯的主体-结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民生态理性研究主要包括农民具有理性的论证、农民生态理性内涵阐释、农民生态理性必要性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现状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缺失的原因探讨、构建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的途径等六个方面。对于这六方面的研究正好可以建构起我们对于农民生态理性研究的体系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平面几何知识处理上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原创性"和"现实材料数学化",削弱了对"理性"思维的要求。"理性"和"实用性"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实用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更高的"实用性",并对其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增强理性思维,并不是彻底否认以"空间与图形"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归纳。强调平面几何知识的"实用性",削弱学生的理性思维,将有损于平面几何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志自由与责任承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民族是个理性的民族,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悲剧使理性成了西方人生活的普遍原则,在经过中世纪的冬眠后,理性开始了塑造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浩大工程,理性和知识成了“力”的代名词,人类借助理性和知识开始了探索和征服世界的艰苦战役,但人在展现自身“质”的丰富性而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的征服时,自然却施暴力于人类并导向非人化的虚无,人性的复归在于担当起命定的生命重量。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公务员的行政法律责任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论证公务员法律地位的合理性,为公务员承担法律责任寻找合理依据。其次是要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责任体系,使对违法和不当行使行政权力的公务员的责任追究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6.
卡西尔主张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符号"是一种现象的存在,蕴涵有理性的功能,所以强调的也是理想意义上的文化创新.这些观点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有效的展开:网络本身(网络主体本身与网际互动的中介)具有符号性;其符号化为网络主体文化创新提供了智力和物质环境的可能;网络符号化所强调的工具理性功能必然引起人们对价值理性的重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者权威形成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动摇了原先学校管理者权威所依赖的“统治—服从”关系的根基。为克服学校因科层制规则而导致的组织缺陷,应在制定与实施体现工具合理性的规章制度过程中,以促成教职工认同管理者秉承的价值合理性为目标,以建立双方“合作—激励”关系为路径,将以指令和物质诱因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向注重能力构建和鼓励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使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形成与行使得到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双重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陷教育贫困的状态,扶教育之贫是教育价值理性的要求,是教育扶贫功能发挥需首先解决的问题。教育扶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力点,以"思想引领"为重要途径,以"知识与能力"为直接方式。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应走上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轨道,即正视教育事业的长效性特征,对教育的基础环节常抓不懈;重视个体对教育回报的期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准确把握教育事业的系统性特征,构建教育扶贫的系统模式,以保持教育扶贫固脱防返成效。  相似文献   

19.
西方音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受到理性观念的影响,各个时期的影响主要有古希腊的理性音乐观,宗教理性对中世纪音乐的影响,科学理性对文艺复兴、巴罗克时期音乐影响,理性主义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影响,非理性主义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20世纪形式理性对序列主义音乐的影响等。研究理性与非理性是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从理性观念影响的角度梳理西方音乐,对区别不同音乐流派审美倾向的思想根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念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灵魂。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出现理念继承上的断裂,西方大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一度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大学理念。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引发了教育界对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