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成功的人物性格塑造 ,是小说成熟的标志 ,那么 ,系统的人物性格理论 ,便是小说理论成熟的标志。金圣叹认为 ,“性格”是小说《水浒传》令人百读不厌的美感力量的源泉 ,认定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是以性格为神明 ,事体为骨髓 ,辞采为肌肤的小说构成系统。“文”是小说家追求的美学目标 ,“事”是“文”的载体。论文探讨了“文”在《水浒传》中的具体形态及金圣叹的评点 ,认为金圣叹所说的“文”是人物性格得以展现的行为过程。文章分析了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并与黑格尔的典型性格理论相比较 ,认为二者的理论内核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叙事,也叫“用事”,是鲁迅杂文重要的艺术手段。或者说,鲁迅杂文都离不开用事,往往把“情”“理”寓于叙事之中,将“事”“情”“理”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事寓情,以物明理。通过叙事,启迪读者运用自己的联想或想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因此,鲁迅杂文的叙事就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文生事”(《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所谓“因文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者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文的叙事是“以文运事”(同上)。所谓“以文…  相似文献   

3.
张小忠 《天中学刊》1999,14(6):73-80
“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创作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特征。在阐述这一命题时,金圣叹的哲学思辨力既使他的理论闪烁出智慧的光辉,又使他的理论受到明显的局限。他以佛家的“因缘生法”来解释现象世界,亦用它来解释“因文生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艺术现象。与“因缘生法”相适应的还有“动心而为”———“设身处地”、“格物”———“忠恕”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小说中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理论对史书与小说的区分作了深入探讨。"以文运事"之"事"以历史事实为主,"事为文之料",创作主体不能随意发挥,但金圣叹并不排斥创作主体之主观作用,而是强调主体的"运",赞赏司马迁在《史记》之"文"中的主导地位。"因文生事"之"事"则以虚构为主,"事"为"文"所生发,创作者应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之"因文生事"以解析《水浒传》的内在文脉之发展为旨归,不拘泥于事情之真假,而注意事在文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之,从实有之事到文生之事,小说与史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6.
“虚构”和“故事”是构成小说的两大基本元素。《管子》中记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怪异类、品性类、寓意类和“轻重”类,其演绎多采用“因文生事”的方法,按照艺术思维的规律进行想象和虚构,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管子》记事内容纷杂,体制多样,其叙事中含有丰富的小说因素,是先秦子书向汉代杂史杂传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其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金圣叹在众多名家中是独特的一位,他在小说美学方面的批评思想成果对研究小说艺术有着相当大的价值。在"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上,金圣叹通过《史记》和《水浒传》的相关情节作出了自己的看法。"事"与"文"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在符合生活逻辑,合乎人物情理的原则下,利用"生"的手段,无中生有的虚构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有审美特质。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评论金圣叹在其小说艺术研究理论上的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8.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情节,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体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思想,金圣叹、毛宗岗父子、张竹坡都是最重要的评点家。金圣叹无疑是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位,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开创并确立了评点的范式,而且这种“范式”并非只是外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叙事思想,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念,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金批《水浒传》的美学蕴涵是丰富的,从叙事视点可以透视他的叙事理念。  相似文献   

11.
晚清小说《女娲石》不是一般意义地受到《水浒传》影响,而是脱胎于《水浒传》。所谓“脱胎”,一方面指后来者在局部起笔、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某些方面带有“克隆”前者的浓厚印记;另一方面又强调后来者在叙事结构、价值观念等层面有明显脱离、超越于“母体”的倾向。时代语境的变化,使得《女娲石》在继承《水浒传》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最终成长为独立的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小说理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选评的《水讲》溶融了他的许多小说理论,作者撷取了:小说与史传作品的关系;小说是“以文生事”的创作特点;小说的审美特征等三个方面来介绍金圣叹在批评小说《水浒》时所表达的理论观点。并分析了金圣叹这些理论产生的缘由及为何未能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运用现代的“文学”理念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从方法论上彻底改变了金圣叹评点学说的影响,突出《水浒传》的叙事艺术和版本价值,梳理出小说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早期长篇小说的成书规律,从而实现了《水浒传》从传统向现代的研究转型,对后来之“水浒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本进行了较大的改动。被他改动后的《水浒传》在体上与原本有较大的差异,削弱了口头学的色彩,加强了客观叙事,并融入了他矜为独秘的“法”。因此,金本《水浒传》与原本相比,书面学的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水浒传》,故事框架上有一个庞大的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忠义”的主题,并且使得全书更加紧凑圆合。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文本叙述中颇多关于“红头子”、“红巾”、“红衣”等的描述和叙事,这些细节表明《水浒传》与红巾军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则证明了“红头军”就是元末之红巾军,亦即小说叙事中的“红头子”.通过对红巾军起义历史的梳理,可知《水浒传》所反映的是元末红巾军.元末起义军以红巾为其标志的缘由主要有二:一、红色是汉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二、领导和组织起义的白莲教使然.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在他那有名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文中引金氏语未注出处者均见此书)中,提出小说创作有三个境界的理论。拙见以为,这是金圣叹文艺思想中一个主要内容,是他从事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一个重要学说。为了便于明瞭问题的实质,有必要把这篇序文简略介绍一下。这篇序文可以说是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思想指导。(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文论述)他自述其评点《水浒传》的目的,是为了禁天下人作“书”,因为这些“书”与圣人之教相悖忤,于天子之治大不利,皆为“横议”。以他金圣叹一介“庶人”如何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禁普天下人的“横议”?于是他提  相似文献   

18.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中的形象很不相同。在张政娘先生的《宋江考》中,他是“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的坚决反抗者,是“勇悍狂侠”、为了反抗封建压迫作殊死斗争的英雄。那宋江是如何从这样的英雄,成为小说中武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文不如吴用的“平庸领袖”的呢?  相似文献   

19.
明代《水浒传》批评,首先是社会对其存在的注意,广大读者以其阅读行为所进行的肯定式的“批评”,随着小说传播的广泛,必然引起政治层的注意,职业政治家田汝成首标“诲盗”说。然而单向的政治批判并不能回答社会的诸多期待,批评向社会历史与美学的二元批评演进。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中,叶昼为了确证小说的社会价值,对小说的艺术生命进行了论析,提出了一些有深刻理论价值的命题,初步建构了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框架,为我国小说美学拓荒、奠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将公案作为一种叙事单元,考察其在《水浒传》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指出《水浒传》为适应小说篇幅的增加、小说体制的变革,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公案叙事结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叙事形态,丰富了小说中公案的叙事功能,从而推动了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中的公案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