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上海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例,分析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课程开展情况,深度剖析国际化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从国际化课程的英文深度教学、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体系融合、一流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展开讨论,探索提高控制学科本科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举措与实践,以此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阶段国际化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构建了“知识-创新-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完善了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朕 《教书育人》2013,(12):106-108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为全校所有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程,也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开课目标直接面向空间技术、军事技术以及工业技术中的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不同应用背景下的实现问题。有关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是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我们的改革实践谈一谈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及其做法。  相似文献   

4.
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工程系的"热力学"课程为例,从课程研发、教学形式、课程实践、成绩评估等方面阐述了英国典型的工程学科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与发展我国工程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科学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学习意识,同时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国际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史小平 《教书育人》2013,(12):92-9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在对传统课程设计的改革过程中,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理念、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等施以改造或重构,使其满足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既需要在"做什么"、"如何做"、"做得如何"三个核心方面解决理论上所存在的问题,又  相似文献   

6.
矩阵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本文针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科课程的特点和现行课程教学的不足,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优化和提高了教学效果,为计算机仿真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进行统整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念的渗透、知识的运用、活动的整合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统整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控制科学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作为其方法论基础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呈现出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等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重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情况,探讨我校建设一流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最优控制课程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为加深应用最优控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基本方法,课程组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一系列课程实验环节。在实验设计中,还结合一套典型的直线倒立摆实验平台,从多方面多角度发掘其最优控制问题,进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多年课程实验的实践表明,该系列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主动性,在理解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团队集体培养研究生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包括团队开设课程、团队培养和"传帮带"、加强实践环节、隐性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等。  相似文献   

12.
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多属于应用性和交叉性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课程建设中,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是其重要手段。本文从交通工程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入手,探讨了交通工程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和体系,旨在通过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工程热力学是国内外大学能源动力、机械、化工、市政、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之一。在新形势下,传统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其实践教学要求,需构建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良好协同。工程热力学虚拟仿真平台建设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把理论和实践巧妙融合,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科研与学科竞赛实验元素,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复杂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突破章节教学难点,科学培养能动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科学构建促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有效融会贯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与素质,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构建了完整的热力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彰显了能动学科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科导论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从文学艺术类到理工科学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学科导论。本文根据作者对电子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从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基本共性规律出发,以材料科学的基本科学原理和方法来阐述无机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普遍规律,建设好本门课程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对《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无机材料学科发展的新形式是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十余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对《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流工程学科建设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章选取了67份一流工程学科的建设文本,聚焦四个传统工程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领域的四个重要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从一流工程学科建设的现状、目标、路径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一流工程学科建设文本的具体内容。研究发现:建设现状部分,高校对已有成绩大量论述,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分析不足,提及频率最高的挑战是如何发掘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以及交叉学科落地难;目标部分,语言相似性、模糊性和精确性并存,强调学科和科研建设的可量化指标;实践路径部分,内容及框架呈现出高度趋同性,尤其重视科研建设,人才培养重视度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呈现出的问题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给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Z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课程为实践背景,结合新工科要求,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新工科形势下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效等方面,开展系统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为类似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石油与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理工融合"方面进行了前期实践,以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抓手,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从"理工融合型本科生培养模块""理工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在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应用专业软件解决地下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成为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软件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实例,总结分析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软件课程建设、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对比分析不同毕业需求下需要掌握的主要专业软件,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在各国利用新能源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该专业目前还存在部分课程教材较少的问题,尤其风电机组的控制类课程普遍难度较大、较抽象。文章以《风力发电机组监测与控制》课程为例,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自编讲义,将课程教学与MATLAB仿真建模结合起来,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不脱节的目的;考核环节由开卷考试改为抽题答辩的形式,经过实践,总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将逐渐探讨怎样进行新能源控制系列课程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