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先做读书人     
用典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中随处可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下阕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此处两次用典,且同出自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苍海。水何澹澹,山岛悚峙。树木繁多,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相似文献   

2.
有好几位读者来信,谈到《暮江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诗中的“瑟瑟”一词不应解作碧色,而应解作“萧瑟”;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派萧索凄凉的景象;还认为诗中有诗人的政治寓意,希望我们就此作出答复。谨将我们一些粗浅的看法略述于次,供参考。“萧瑟”一词,最早见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蒂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二字,一般形容秋风吹拂树木所发出的声音,有时也形容寂寞凄凉,前者如上举,后者如杜甫《咏  相似文献   

3.
《语言文字报》2020年10月14日刊发路来森老师的文章《清秋佳日好读书》,其中有云:“读着读着,一阵秋风悄然而至,书页哗哗作响,秋叶纷纷而落,萧瑟又悲情,一种诗意的情感扑面而来,脑海中浮现出曹操那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就读出了郁郁的古典意蕴。”  相似文献   

4.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5.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曹操《观沧海》诗中有“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两句诗 ,很多资料理解为“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 ;《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这两句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声势更加令人惊心动魄 ,耳边似有秋风呼啸之声 ,惊涛拍岸之声” ;在课后练习写景顺序的明确中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所有材料众口一词 ,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实景 ,其实 ,这种说法大有商榷之处。首先 ,从时间上看 ,此诗写于公元(非农历)207年7月 ,正值夏季 ,何来秋风?就“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二句而言 ,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 ,因而这两句诗不可理解为“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其次…  相似文献   

7.
佳句储备库     
描写秋风的古诗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8.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9.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改革大潮,席卷大地。秋风今又是.更换了人间,愿以这次演讲,献给伟大祖国的五十华诞。 我所写的《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中华诗词》1998年第5期上刊登后,引起了海内外许多诗人、词客与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投之以木瓜,报我以琼瑶。他们给了我真切的鼓励、支持与关心。  相似文献   

10.
一个“秋”字,几乎贯穿整部中国文学史。笔者展读当代散文家李华章的《秋风亭记》,正是“秋风起兮”之时,于是《秋风亭记》的“秋意”又多了一层氤氲。《秋风亭记》浓郁的“秋意”,大致可概述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秋风亭”这个历史古迹称谓中  相似文献   

11.
三)悬念式; 《幸福拴在老鼠尾巴上》幸福怎会拴在老鼠尾巴上?别急, 请听我慢慢道来。四)场面描写式; 话题“情义”,题目《华容道义释曹孟德》三国,赤壁鏖战,华容道上。秋风萧瑟,枯叶凋零,草木丛生,羊肠小道。一位红脸长髯大将,手提一把  相似文献   

12.
《湘夫人》是写湘君得悉湘夫人来寻他的消息之后来到洞庭湖畔等待湘夫人而终于不遇的经过的。《湘夫人》一文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寓情于景,亦悲亦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起首极力渲染深秋萧瑟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秋风与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相融,为“愁”抹上了一层浓浓的色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顿时如泉涌出。至此,一个不顾寒气侵骨、伫立远眺的人物形象活现在我们眼前。秋天的萧瑟悲凉,湘君的惆怅凄迷,构成了全诗特有的气氛。当主人公思念急切,无法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深厚情感时,…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是写音乐的经典之作,而诗本身也是一曲美不胜收的乐章,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光的隧道,千载之后,余音缭绕。让我们先领略一下《琵琶行》的音乐美。秋风萧瑟,枫叶飘零,“多情自古伤离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15.
暮投石壕村     
暮投石壕村焦述[导眺者的话]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暮投石壕村”,看到的是“有吏夜捉人”的悲惨情景。那凶狠的“吏呼”,那凄切的“妇啼”,使诗人一夜未眠,于是写下了《石壕吏》(见初中第四册)这一纪实性的催人泪下的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的...  相似文献   

16.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诗歌开头,湘君即抒发了对湘夫人的一见钟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如此令他心动,使他着迷。希冀着能再睹她的芳颜,他登高远望,可是佳人已逝,跫音不闻,不禁忧心忡忡:她究竟会不会接受我的追求呢?此时,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际,置身于秋风洪波木叶之中,在先秦以秋为嫁娶良时的社会背…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8.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所谓  相似文献   

19.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南宋第一词家,辛弃疾的词向来以用典著称,其用典之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之为“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其用典之妙,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称之为“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