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蓝·篮·兰     
报刊上常常见到“兰球”、“兰天”等不规范的写法。这主要是对“蓝、篮、兰”三字的用法搞不清,误“篮、蓝”可以简化为“兰”。“蓝”是颜色的一种。“兰”是“蘭”的简化字,是“兰花”的“兰”。“蓝蓝的天”中的“蓝”,“青出于蓝胜于蓝”中的“蓝”都是指颜色,应该用“蓝”,而不能用“兰”。把“篮球”写成“兰球”,把“菜篮子”写成“菜兰子”,这是把“兰”错当成“篮”的简化字。因此,必须弄清“蓝、篮、兰”三字的各自用法。  相似文献   

2.
阅读报刊,经常会在一些文章的标题中见到“de”,例如“邻桌 de 你”、“令人忧虑 de 图书馆”。对照上下文字,不难猜出这里的“de”指的是“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对这个“de”感到费解。将“的”写成“de”,其理由可能是“de”是“的”的拼音。不过“de”也是“德”、“得”、“地”的拼音。你说“de”是“的”,我为什么不能说“de”是“德”呢?汉语拼音不能代替汉字,这是常识。现在有人向这一常识“叫板”,看来  相似文献   

3.
李园园 《大观周刊》2011,(35):140-140
本文本着一个“激”“引”“放”“活”的原则,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是激发兴趣。“引”是放手引导,“放”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创新,“活”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5.
赵莉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3,(2):120-121
“1”是一个数 ,“1 0”也是一个数。“1 0”个“1”相加是“1 0” ,“1 0”的十分之一是“1”。从数字的概念上讲 ,“1 0”比“1”大 ,“1 0”比“1”多。反过来 ,“1”比“1 0”少 ,“1”比“1 0”小。当然 ,“1”和“1 0”还可视为一种感知的对象。“1”可以感知为一个整体 ,“1 0”则可以理解为整体中的“1 0”个部分。这样 ,“1”就涵盖了“1 0” ,也就包容了“1 0”。说的形象点 ,解开来是十个部分 ,包起来是一个内容。从感知的角度讲 ,“1”又可以比“1 0”大 ,“1 0”也可以比“1”小。一种涵义的十种解释 ,“1”是“1 0”的聚合 ;…  相似文献   

6.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7.
二、色彩和用法不当。 (一)色彩不当。 成语的色彩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谈谈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跟其他词语一样,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也有中性的。如“克己奉公”、“同仇敌忾”、“大刀阔斧”、“叱咤风云”、“从容不迫”、“肝胆相照”、“运筹帏幄”等都是褒义的;“粉墨登场”、“沆瀣一气”、“道貌岸然”、“负隅顽抗”、“阳奉阴违”、“蠢蠢欲动”等都是贬义的;“遍体鳞伤”、“人困马乏”、“自言自语”、“飞沙走石”、“犬牙交错”、“漫山遍野”、“街头巷尾”等都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8.
十六、“今”和“令” “今”和“令”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字在意义上也大不相同,单独使用是不难区别的。但是两个字作偏旁时就容易混淆了,如“含”是“今”下从“口”,不是“令”下从“口”,“念”是“今”下从“心”,不是  相似文献   

9.
“版本”是一个合成词。《说文解字》释“版”:“判也,从片,反声。”释“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可见“版”之本义是“片”,“片”是“半木”之意,所谓“版”是“木”之解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日版。今字作板。”故“版”同“板”。古人最早是用木版和  相似文献   

10.
“傅”,是形声字,从人, 声。《说文》:“相也”“相”即“帮”的意思,可见“傅”也就是“辅”。由“辅”又引申出“导”义,有“太傅”“少傅”“师傅”“一傅众咻”等词语。此外,古文里“傅”与“附”通用,“傅”还有“附着”的意义,构成的词语有“傅着”“傅彩”“傅粉施朱”“皮之不存,毛将焉傅”等。“傅”又是姓氏用字,姓Fu的大多数是写作傅,也有极个别的写作“付”,明代有个人叫“付吉”,官至监察御史。 “付”,是个会意字,从人,从寸。从“寸”的字,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所以“付”就是以手持物对人。《说文》的…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是被广泛地使用着的。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亲属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哥哥”、“弟弟”、“丈夫”、“妻子”等,是由亲属关系得来的称谓;“主任”、“校长”、“厂长”、“经理”等,是由职务形成的称谓;“教师”、“司机”、“邮递员”、“售货员”等,是由职业形成的称谓;“团员”、“盟员”、“会员”等,是由身份形成的称谓;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同  相似文献   

12.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3.
性和文学     
王乾荣 《传媒》2003,(4):10-11
诗人刘荒田说:“‘性’这玩艺,爱情是它,销魂是它,佳话是它,荒淫是它,阴谋是它,强奸是它,骚扰是它,卑污是它,谁也不好自认垄断真理。”我们把这里的“它”换成“性”,立即便可看出这位诗人的荒谬,即“爱情是性”,“销魂是性”,“佳话是性”,“阴谋是性”,“强奸是性”,“骚扰是性”,“卑污是性”。不过我想诗人要表示的,大概是“性”包括了爱情、销魂、佳话、荒淫、阴谋、强奸、骚扰、卑污等等吧。这样的命题,是不能逆反的。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例如“不胫而走”的“胫”,本是名词,指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胫而走”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和推行就迅速传播开了;“驾轻就熟”里的“轻”和“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指“轻车”,“熟”指“熟路”;“生死肉骨”里的“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死了的人,“肉”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肉骨”的意思是使骨头上长出肉来。  相似文献   

15.
《档案法》颁布十几年来 ,在依法管理档案的实践过程中 ,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 :档案工作同样是据“理”而去“管” ,有“管”才有“理” ,有“管”就有“理” ,“管”是前提 ,“理”是回报 ;“管”是权威 ,“理”是政绩 ;“管”是汗水 ,“理”是果实 ;“管”是手段 ,“理”是目的。一、据理而管是档案工作者职责宁武县档案局每年由人大牵头 ,组织政府、司法等部门对各单位进行档案执法检查。通过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检查 ,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通过检查 ,揭露矛盾鞭策后进。这样的检查行之有效 ,特别对一些老大难单位更是“灵丹…  相似文献   

16.
“天价烟事件”是在发生后11天政府开始介入.“躲猫猫事件”是7天.“周正龙事件”是9天.“售票员倒票视频事件”是4天。从其干预的主体来看,“天价烟事件”是南京市委书记,“躲猫猫事件”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周正龙事件”是陕西省林业厅,而“售票员倒票视频事件”是铁道部。干预的方式多为表态、回应说明以及解释强调等。对政府的干预行为,“天价烟事件”首先由南京电视台公布.“躲猫猫”是云南网,“周正龙事件”是新华网,  相似文献   

17.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媒体上经常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这道“家常菜”,并常报常新呢?我们只有不断地策划,不断地出新招,挖掘到成就报道的“创新点”,在“近”、“亮”、“活”、“深”上下工夫,才能做到在新…  相似文献   

18.
王斐然  何伟 《大观周刊》2012,(19):16-16
众所周知,北京是“首都”,西安是“废都”,重庆是战时“陪都”,南京是六朝“古都”。但是慢慢地,随着“都”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类词缀,汉语当中又衍生出了不少其他的“都”。  相似文献   

19.
打开报纸,收听广播,有些评论标题使人惊异,逗人发笑,叫人回味。《人民日报》1987年1月19日“今日谈”的标题为《“模范”与“先锋”打架》。打架,本来是小孩子的行为,是流氓无赖的恶习,是愚昧粗野的表现,与“模范”和“先锋”是无缘的。这里,“模范”和“先锋”竟然打起架来,真是咄咄怪事。原来,这篇评论的题材是某县既被赐予“围湖造田的模范”,又被称为“退田还湖的先锋”。真令人啼笑皆非! “模范”与“先锋”确实在哪里“打架”!之所以“打架”,是一些同志做工作,不善于独立思考,而是盲目服从,照抄照搬,昨天叫他“围湖造田”,他争当“模范”,今天叫他“退田还湖”,他  相似文献   

20.
“止”的本义是“脚”,后来引申当“停止”讲,而另造个“趾”字,代替字义为“脚”的“止”。“止”又有“拦阻、使停止、仅”等义项。“至”字甲骨文的上部是一支箭的形状,下面的一横表示箭所射到的地方。“至”的本义是“到”,“至”又有“至于、极”等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