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在转型,张洁在这一期间的作品彻底告别了前期的热情高歌式的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呈现出明显的亵渎“崇高”、解构“理想”、逃离“爱情”的态势,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对爱情的怀疑、解构。从《红蘑菇》《日子》、《上火》等作品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张洁对爱的哲学思考已经完成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21世纪的《无字》,从构建女性爱的理想观到抒写恨的新篇章,揭示了张洁在探索女性精神家园方面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4.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5.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张洁以炽热的才情登上文坛,她的创作标志着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2002年的《无字》三部曲,使她完成了由“情者”到“智者”的涅槃;在描写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深入透视世道人心,笔力凝重,意味幽深。以前呼吁“爱是不能忘记的”,现在叹息“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表现的前后变异传达了她审美意趣的深化与老到,她历久不衰的文学力量,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是“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委员会对获得首届“文学女士”称号的作家张洁所做的评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女士”张洁的作品,感受她的才情。 主持人:张林军(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7.
张洁是一位中年女作家。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和《方舟》等作品赢得的读者众多,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虽然高低不一,有褒有贬,但都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主题开掘之深,描写笔触之细,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张洁创作上的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她的小说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她的散文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9.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执着于往事的回忆,表明他已开始老了。那么,张洁用心血凝就的长篇传记文学《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载《十月》1994年第1期),对母亲的缕缕情丝,对琐事的娓娓倾诉,沉洞子往事,纠缠于记忆,又岂只是这位人们所关注的女性作家开始老了么?!那么,从作家心力衰竭的情感状态中,还能解读到些什么呢?回顾新时期以来张洁的作品序列,不难看到,张洁的独到,不仅在于执着于爱的书写,而且还在于表现为爱是“不能忘记的”,爱是唯一有价值的记忆。但在张洁看来,又仅仅是记忆,仅仅为爱而存在.记忆也仅来创…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张洁同志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发表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 黄秋耘同志在《关于张洁作品的所想》(见《文艺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学把“仁”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带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把源于我们特定个人之间关系的“爱”引申为公正无私的作为伦理责任的“爱”,将“仁”作为国家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着的追求社会管理制度的伦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不能说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作家在"洋场爱"渐成时尚之际,适时地以小说的形式对"洋场爱"进行了大量的、精细的描写和展示."洋场爱"是专属于大都会欲海"猎神"的"爱的哲学",欲海的速食与狂欢是其基本特征."五四"以来逐步输入的性解放理论是"洋场爱"产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在表面的社会诉求下,《父与子》潜藏着一个"爱情奴役"主题。在屠格涅夫看来,不管是"文雅"、软弱无用的"父辈",还是坚强、"否定一切"的"子辈",在君临一切而又神秘不可知的爱情面前,都逃不脱被奴役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我是谁"是人类文化的千古之谜,自古以来一直吸引人们去思考.史铁生以敏感而睿智的心灵参与了这一思考,并获得了颇具深度的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我"是一种结构,不但在生命的整体里,而且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我"可以分为"内我"与"外我","主我"与"客我","小我"与"大我";"大我"表现为精神或灵魂,与无限之在相连,与绝对价值相通,表现为博大的爱愿,简而言之即神性的我.  相似文献   

16.
冰心的文学精神是“爱的哲学”,体现在她的创作中,便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一种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魏夫人的词作虽大都语言清雅秀媚,但有时也用俗语俚辞,真率直朴,天然本色,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反映出宋词庶民化的显特色。朱淑真是一位有独立人格意识和反常思维习惯的、很有艺术天赋的女性,在北宋历时近百年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觉悟的学新潮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她,敢于用许多士大夫都不敢用的词来表现个人的“私情”,证明其新化人身份和反礼教的叛逆女性的形象。李清照是宋型化的标准产儿,是中唐到北宋化转型的新化观念、新价值思维所孕育的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她在其词作中所表现的对生命激情的体验中,升华了自己对丈夫的爱,也升华了内心世界的审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湘云新论     
文章从身世、性格、诗才、爱情婚姻悲剧、思想意义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湘云进行论述,从而赋予其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20.
"新儒家"是20世纪全球性保守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人类命运与人生的意义的积极运思以及在这一运思中所阐述与引发的诸多问题,仍然是我们在相当长时期内所必须认真地加以思考和面对的。儒家的价值与存在理由并不依托于某一经济形态,亦不依托于外在事功的有效性,而在于其为生活世界提供的意义具有内在超越性。目前新儒学的理论困难在于其如何处理儒学与生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重建儒学与实际生活世界的联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