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VAR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81-2012年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于工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分析结果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对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优于农业现代化对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198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是城镇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对来自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较强,而农村经济增长对来自城镇化的冲击效应较弱,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解释水平仅为8%。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问题日渐严重.本文使用引入工业化、城镇化因素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将CO2排放变化分解为七大因素效应,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1995-2012年30个省份七大部门的CO2排放增长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主导中国CO2排放变化以及造成区域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经济规模扩张是促进CO2排放的决定因素,在绝大部分省份工业化水平低于60%的情况下,经济规模效应仍将继续扮演推动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反观城镇化与经济规模效应的倒U型关系,已有7个CO2排放大省城镇化水平超过60%的拐点,未来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增长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4.
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据此,采用2011—2020年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三高、三态、三风、两治、三维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均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但是效应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湖北省1984—2014年的样本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三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相互影响,效果差异明显。因此提出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稳定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金融规模、金融系统效率、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对外开放等四个层面分析四川省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对指标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之后构建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得出如下结论:1、四川省的金融规模扩张、金融系统效率提升以及金融结构优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而金融对外开放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金融规模扩张与金融系统的效率提升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长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3、金融结构的优化需要长期的市场化改革过程,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2008年至2014年的实际经济数据为样本,选取反映安徽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6种综合经济指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随机效用、固定效用和G M M差分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研究发现:工业化、城镇化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其中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教育水平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安徽整个区域和皖江地区有明显差异化影响。应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教育投入,推动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7年到2014年的重庆38区县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间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发现产业结构、交通密度和政府规模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加快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需加大物质资本的投资,并增进重庆五大功能区间的经济互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福建省金融如何支持区域城镇化发展,文章从金融市场划分角度,分别研究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及保险市场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并运用福建省2000年至2012年的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会有逆向调整,信贷和保险对区域城镇化具有长期稳定的正效应,股票市场对城镇化发展有抑制作用。福建省应充分发挥信贷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改善和提高股票市场与保险市场融资方面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以"集聚新疆人口、维护戍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特征的新疆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够协调的现实,使得探析"两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2-2017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互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2)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是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3)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正向显著,但贡献度不高,目前规模化企业的建设体系不够庞大,整体效应未能充分展现。因此,参照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期与中长期因果关系,提高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依靠社会投资和政府支持提升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力度,才能有效促进"两化"相互协调、融合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关系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入境旅游、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福建入境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数、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存在协整关系;国际旅游收入受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影响效应大于其自身及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效应;入境旅游市场对改革开放有先导窗口作用,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正向作用时滞较长;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依托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省域面板数据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城镇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结构差异性和地区异质性。据此提出要深入农村数字金融业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区域协调战略和完善风险监管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43个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重点探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升级的基础;金融发展引起的集聚效应在京津冀三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河北省的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存在金融发展水平约束的地区,其产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借助金融力量促进京津冀经济均衡发展,应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的区域溢出效应,有效克服金融资源在区位选择上所面临的金融约束,政府适当对落后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使用安徽省1992-2009年工业贡献度、金融深化水平和信贷支持工业化力度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金融支持"工业强省"战略的检验,得出:安徽省金融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成果不够十分显著,金融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金融深化,并对信贷支持提出要求,工业贡献度、金融深化和信贷支持三者之间具有协同发展的稳定协整关系,最后给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1952-2019年数据,先进行断点单位根、协整检验,然后构建8变量SVECM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财政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正向财政支出冲击对消费无显著影响,对GDP、就业和投资短期正面影响显著,但该影响不具有持续性;(2)直接税收冲击对GDP、就业、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金融作为宏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杠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中国1998-2016年城镇化率和高等教育水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反映二者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表明高等教育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和迁移,且高等教育水平波动也直接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联机制基础上,依据1986-2009的时序数据,利用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动态计量方法分析信贷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额、M2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仍以传统货币渠道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路径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钟君 《安顺学院学报》2018,(3):99-104,110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也是贵州脱贫攻坚,后发赶超的主要抓手,文章通过测算贵州2006-2014年全省九个地州市"三化"耦合协调度发现,除了贵阳的"三化"协调发展达到优良外,其余各地区大都是勉强协调程度.通过"三化"互动关系研究(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发现城镇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效应大于工业化和农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化与农业化之间没有形成明显良性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