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取式和置放式在句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平行性,尤其是制约索取式和置放式句法转换的因素,更有其相似性。本对这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主要是音节和动词的动作性强弱限制了其句法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给予式、索取式和置放式三种句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行性,并就这种平行性从句法框架的确立和转换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认知构式语法作为构式语法中的分支,与转换生成语法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基础和论证体系。在近年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通过语言对比、行为实验、语料库方法及新近出现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实验方法对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和句法现实性进行积极探索,对构式句法现实性的进一步研究应从构式类型和目标语种两方面进行拓展,以期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补语可能式的受事在句子中用法较灵活,但又不自由,在句法和语义上,它要受到可能式的构成形式,添加成分,句法位置和语义特征的直接制约,也要受可能式的施事和它本身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影响,在语用上,表达重点,新旧信息,节奏语气,比较对象等因素也制约着它的位置,这些制约,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是倾向性的,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综合的,肯定可能式与否定可能式对它的制约也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叶丹丽 《文教资料》2014,(30):164-167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6.
褚纬纬 《考试周刊》2010,(34):34-35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对语言结构组织的认知研究。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认为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并决定动词的及物性用法,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双及物动词结构的中心意义是施事论元有意愿并通过某种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地进行转移,除了其基本用法以外还常用隐喻和转喻用法产生引申意义。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双及物构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千个V-O式动词进行穷尽性的分析,详细地描写了二价V-O式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首先将其分为真二价、准二价、假二价三个大类,并进一步根据其句法语义属性进行下位分类。  相似文献   

8.
李成 《现代语文》2015,(3):36-38
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中,逻辑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逻辑结构的以句法为基础的描写,句法理论能对语义问题提出解释。而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象似性,尤其是句法象似性似乎与强调语法结构"自治"与"独立"的生成语法是相对立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生成语法中逻辑式这个层面体现的句法象似性,来证明逻辑式与句法象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的词江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渐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言学批判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构式语法使人们的研究焦点重新回到构式上来,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力主从完型和整体的角度解释语言。构式具有体验性,整合性,原型性,多义性,层级性,因语言而异,句法、语义、语用相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杨哲 《文教资料》2010,(33):23-24
兼语式的内部构成紧密度较高,其句法一语义特征不能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构式。它的语义构成可概括为施事主语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这一原型范畴之上,又吸纳了一些低原型性的表达,呈现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睢宁方言的状态形容词和普通话相比在构词方式和语法功能上都有差异。其中的XA式形容词以及其生动形式XAA式、X+不+A式等都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本文从词法和句法的层面讨论了其构词特点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式作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是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英语中body-part ascension构式是一种具有独特句法和语义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类基本生活经验的场景。  相似文献   

17.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句法和语用没有严格的界限,这可称为句法语义相融观.对汉语构式"(某某某)他人呢?"的识解可以支持这一主张.该表达式在句法特征和内部结构关系以及"人"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其意义和功能并不等同于"(某某某)他在哪儿?",有时不能替换.前者的构式义是: (口语里)以疑问的形式表示某人不在现场,也可以用来询问某人在什么地方,隐含这样一层意思:说话人能见着某人的东西或是有关于他的信息,而那个人本人不在现场.对"(某某某)他人呢?"的构式义的把握不但需要依赖句法构造,还应考虑微妙的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20.
肖静玲 《现代语文》2009,(11):35-37
现代汉语框式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动词上则为框式动词,框式动词在句法上和语义上都有明显的特点。在句法上,框式动词不能分配宾格,从而造成了其原有宾语移位,以求获得格;语义上,框式动词则带有明显的话题化色彩。框式动词理论的提出有许多优点:首先,介词同动词结合,构成框式动词,简化了以介词短语为基础的被动处理程序,这样,就保证了介词短语的位置,减少论证的麻烦;其次,框式动词结构理论明确了框式内的成分不能控制大代语PRO,简化了控制理论,减少了歧义。框式动词也引发了一些语言学理论上的问题,如现代汉语类型难以确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