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双性化”教育是一种新兴教育,主要侧重人格与性别角色教育,以男女两性优秀人格的整合与升华为目的,力图使学生建立一种更完整的人格,更完美的性剐形象。“双性化”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进行“双性化”教育时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也应避免出一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璇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在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幼儿性别教育中要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来实施性别教育,促进不同性别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其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在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蕴涵界定的基础上,探析了其所具有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通过采取“基础——重点——整体”工程和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四清’——‘三新’——‘二观”’的具体实施对策,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的最终养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和长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培养高职学生的双性化人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琴  付亚亚  郑晓边 《文教资料》2006,(33):182-183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无论男女,双性化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代表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采撷男女两性人格特征中社会所承认的男性和女性的优良品质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的教育。由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女性化"以及在幼儿"双性化"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很不利于幼儿的人格健康、完整、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整合,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以双性化人格特质心理量表(BSRI)为测量工具,通过对332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文章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性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些研究表明,表现出"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具备男女两性都具有的优秀气质特征,如自信、独立、沉稳、成熟等。文章从"双性同体"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性别气质,并通过对《绿野仙踪》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儿童文学译者应充分合理地展现原作所体现的女性和男性气质,以便对儿童的"双性化"气质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兼具男女优势人格的双性化性别人格,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中,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的关系的量的研究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程度,从而推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性之风越来越热.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性化的人格特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综合人格。近几十年来多位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较一般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的适应性.并提倡从小开始培养双性化人格。本文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双性化人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趋势。儿童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小学教师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较多,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所占比例差异较小,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数,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双性化人格已被证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最佳性别角色模式.幼儿双性化教育应尊重幼儿的生理性别特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同时,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和教育期望,教育部门和幼儿园也要重视双性化教材的编写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另外,它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和配合.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基本认为双性化人格对个体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文使用修订后的美国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部分院校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统计,通过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学科四个变量因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玲玲 《文教资料》2009,(7):153-155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它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理想的人格模式与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也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鹏鹏  冷泽兵 《文教资料》2011,(31):164-166
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双性化人格理论可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需要,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不同于现在出现的中性化人格。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所处阶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同时,要警惕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格双性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国外心理学界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中性化风潮在我国的盛行,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的研究热潮开始在我国兴起。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双性化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我们解释中性化风潮盛行的原因及正确认识中性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