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义释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他还非常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主要论述有以下几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孔子所谓“性”,是指人的本性,也是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的“天性”(《孟子·告子篇》)。孔子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命题中,既承认人的“天性”,又重视人  相似文献   

4.
翁德森 《中文自修》2011,(10):42-43
独特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利),则有争心。"孔子这两句原本是谈为人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只不过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人性的差别不在天性而在于习性,它取决于后天)。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8.
学“论语”     
读完了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便是将孔子的《论语》细致地读了一遍原文且听南老先生作了讲述。读中,再烦的心境也会平静下来。读罢,才知人生的真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孔老夫子概括了去,收集了去,才知道为什么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品味到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编完《四库全书》后的感慨:要说的话古人都为我们说完了,我们再说早已没有了新意。《论语》给定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做官都当先作人。与西方杜威"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思想的宝库,还是一部语言的宝库,达到了孔子所追求的"文质彬彬"。词语修辞是《论语》的修辞魅力之一。所谓"因字而生句",正是由于对词语的精心选炼,《论语》的遣词造句才显得准确明晰、精炼生动。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之"学"在内容上包括文、行、忠、信;在方法上要求学与习相结合,学思并重;在目的上强调"学以致其道"。《论语》之"学"本质上是"为己之学",它具有文化传承意蕴,同时,其内涵和"为己之学"传统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从这个视角看,《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其间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相似文献   

12.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3.
《论语·微子》中"丈人荷蓧"的"蓧",历代的注释有"芸田器"(锄)和"盛种器""艸田器"(箩筐类器物)两派观点。陈士元、阎若璩、程大中等为代表的"芸田器"之说不可取,包咸、王筠等释义为长,"蓧"应是"草田器"。《汉语大词典》对成语"杀人如麻"中的"麻"释义不确,"麻"当是"被沤在水泽里的成捆的生麻"。"杀人如蓺""杀人如蒿"应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不能看成等同"杀人如麻"的成语。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明确地提出人性问题的当推孔子。他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这就是说,人所禀受的本性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因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去悬远.但是,孔子对这一命题并未展开论述,“相近”之“性”是什么?通过习染后,“性”的发展方向怎样?他都没有作具体说明.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遭,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相似文献   

15.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自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时,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五经"  相似文献   

16.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学派鼻祖"的孔子,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历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他不仅被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弟子为其撰写的《论语》更是成为"儒家经典",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18.
"孝"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之"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论语》之"孝"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刊 《中国教师》2010,(8):61-62
<正>一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依于仁",乃教师事业问题。遍读《论语》,"仁"字当先,抽取其中一个释义,"仁者,爱人",教师内心必须要有仁爱的准则,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子曰:"里仁为美。"首先,"仁"需要内化于心。子曰:"仁  相似文献   

20.
上官同荣 《辅导员》2012,(17):32-33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于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在考试时,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经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大题"。"小题大做"就是用"五经"文的写法,作"四书"文。流传到今天,就引申为用小题目做大文章,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本文要谈的"大题小做",是指大题目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