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184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社会探寻思考的总结,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毕巧林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畸形的“多余人”。而19世纪30年代农奴制的俄罗斯则是造成这种性格的典型环境,也是毕巧林精神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是俄罗斯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映,“多余人”并不是俄罗斯学的独有现象。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同样出现了与俄罗斯“多余人”社会背景相似,“时代病”相近、悲剧意义也相同的学典型。剧作家曹禺笔下的曾清,就是其中的一个。本通过对曾清矛盾性格的分析和梳理,旨在强调其“多余人”特征,并由此洞察中国二三十年代一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幢憬又迷茫、挣扎又无奈、抗争又沉沦、生活空虚、无所作为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莱蒙托夫是普希金之后俄国19世纪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精确、明晰、具体而富于形象性特征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位“多余的人”的典型形象,并因而画出了俄罗斯19世纪30年代的精神画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普希金笔下的叶夫根尼·奥涅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他们被称作是时代的多余人。在贾宝玉的形象当中我们看到中国18世纪封建社会贵族阶层中的先进典型。受自己的阶级出身所限,贾宝玉不可能战胜自己的悲剧命运,成为中国的多余人。奥涅金虽然生活在19世纪,他的阶级地位同样决定了他的命运。虽然他提出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但最终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特殊的历史条件、复杂的阶级出身、封建社会相同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悲剧,使他们变成了多余人。两个形象作为文学史上的优秀典型成为时代的反射镜,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9.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内蕴丰富复杂,它完整地记录了19世纪20-50年代俄国社会因剧烈动荡而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人格上的分裂。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不断调整;反观“多余人”形象,为的是不重蹈覆辙、不做“聪明的废物”。  相似文献   

11.
本借助俄罗斯多余人学精神悲剧的视角,探讨了贾宝玉精神悲剧的中国化特性,与多余人比较,因化背景,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贾宝玉的精神悲剧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精神探索,缺乏共鸣的社会基础,因而不可能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长时间不为评,读所理解,本以世界眼光阅读《红楼梦》,贾宝玉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诗记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其语言平易易懂,思想价值复杂深刻,历代研究者曾多次对此作品进行解读。本文从悲剧成因、作品主题、思想价值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远古传说的内容大都是英雄人物的故事或古圣先王的功业。伴随着神话和传说的逐步“人化”,人物评价的观念和色彩愈来愈浓。当时评价的标准往往是从部族群体的利益出发,而且开始出现褒贬不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几乎都以一种悲剧的形象存在,然而在他们的悲剧后面有着共同的话语模式,本文以《激流三部曲》、《雷雨》、《北京人》、《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长子为原型,从焦虑、压抑——死亡,受难——悟道这两种话语模式来分析长子的悲剧人生是怎样被构建的。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如何保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不会丧失,同时又保证这一信仰热情不被滥用,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在“文革”中,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热情被引向了信仰主义的宗教狂热方向,在个人崇拜的幻象破灭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淡漠和危机。“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悲剧,也是一场社会主义信仰的历史性悲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的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们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