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中,常常会为了一本书、一把椅子、一块积木等诸如此类的小事而发生大声争辩、物品争夺、身体攻击等争吵行为。争吵历来不被社会认可,幼儿争吵,同样被视为一种影响友好关系,不利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害交往方式。为此,不少教师对班内幼儿争吵现象十分烦心,她们一怕影响班级正常秩序,二怕影响幼儿品德发展,当然也担心领导据此怀疑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所以幼儿一旦争吵教师们就会采取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2.
活动要求 1、丰富幼儿词汇(学说“一起玩”、“滚过来,滚过去”等短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与老师一起编儿歌。 2、培养幼儿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兴趣;会用礼貌语言来解决活动中的纠纷。 3、在不同的距离内,学会滚接球。情况分析小班幼儿词汇还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力不强,缺少和同伴交往的能力,总喜欢各自抱着玩具一个人玩,很少与同伴融洽地在一起活动。我班还有个别孩子会抢夺别人手上的玩具,也有少数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找朋友玩,但总是不欢而散,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各自的意见,一遇矛盾只会争吵哭闹,因此班上孩子在游戏中的纠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不仅讲求个人的才能,而且讲求集体的智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人只有学会与同伴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赢得自身的长远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在集体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幼儿已基本具备了合作意识,他们交往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从小培养幼儿友好的合作行为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是行为发展的重点。一、培养幼儿友好合作的行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学到很多社  相似文献   

4.
正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接近"原始状态"。当幼儿凭着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了某一区域之后,就会沉浸在这一区域活动之中,在与材料、同伴的接触中,幼儿的学习也即开始了。这种自觉自愿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潜能,让人看到了幼儿的长处与优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反复某一学习行为,持续时间可以达30分钟以上;幼儿可以为了一个"模拟行为"而争吵直至"放声大哭"而终止……幼儿的这种学习带着强烈的"儿童的  相似文献   

5.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与人相处。混龄的同伴交往,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莉 《教育》2014,(30):45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形成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呢?创造交往机会从兄弟姐妹那里,孩子们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以及争吵和调解的能力。因此,让独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人们关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以及幼儿多元的智能开发,却忽视了幼儿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幼儿在园的人际互动是体现幼儿心智和社会性水平的一个行为,其中同伴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在同伴互动中幼儿能够逐渐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不同,进而慢慢地学会尊重、沟通、合作、妥协,而3-6岁正是幼儿同伴互动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为此,我们把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作为研究课题,旨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礼貌待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帮助幼儿逐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主处理同伴间矛盾、纠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独立于社会奠定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一、现状调查我们采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收集到373人次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其中退缩幼儿253人次,普通幼儿120人次.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退缩幼儿具有启动同伴互动的愿望;退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比较自我中心;退缩幼儿较少使用语言互动;退缩幼儿施动行为积极性不足,且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退缩幼儿同伴互动的成功率较低,但主动互动时会有较高的同伴接受和回应.  相似文献   

10.
幼儿被拒绝交往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因素)。如:父母的娇惯;父母关系紧张、争吵不断,或父母离异;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等,都能对幼儿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产生焦虑、压抑、内疚等。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的动机强度,表现在同伴关系中便形成了消极的行为模式。其次是别人的态度。父母、教师、同伴对幼儿的有意或无意的消极评价,都会强化他们的某种消极行为。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因此,他们常常“犯错误”。这时,家长、教  相似文献   

11.
幼儿阶段是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否具有社会交往能力是衡量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主要依据。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任性、喜欢独处,不愿与同伴交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进入陌生的环境,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伤害对方等行为,这些都是幼儿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幼儿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友好相处、遵守行为规则,才能逐步适应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游戏方式,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质量会影响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本研究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提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同伴互动的技巧,以期提高幼儿同伴交往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工作中,经常看到幼儿为了争抢一件玩具或者在游戏中争一个角色而发生争吵。在我们看来,这种争吵并不是一件坏事,其中蕴涵着许多积极意义。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益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一、幼儿之间的争吵能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通常处于特殊的地位。父母的过分呵护甚至是溺爱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幼儿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性格。当来到幼儿园,幼儿原有的待人方式受挫,不善于理解别人,也不会主动关心别人,这样就很容易与同伴发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他们会逐渐…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观念里,“幼儿同伴冲突”往往是消极行为的代名词。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这些所谓的“消极行为”在现代教育观中被重新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冲突也是有教育价值的。家长要想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明确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关于3-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结果的呈现。幼儿同伴合作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同伴相互配合和协调,试图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本研究采用质与量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收集数据资料,并将搜集到的案例用定量描述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取行为抽样法对86名3-6岁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幼儿同伴冲突在游戏活动中分布最多,其次是过渡活动和教学活动,随年龄增长,幼儿同伴冲突在过渡活动中避渐减少,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增加;小班幼儿同伴冲突着眼于物的因素。中、大班幼儿着眼于人的因素,且在大班出现了由游戏争议引起的同伴冲突;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最常用声明策略和直接对抗策略;幼儿同件冲突绝大多数是自行处理的,很少有教师干预。  相似文献   

17.
杨惠 《家教世界》2023,(3):54-55
<正>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班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师应通过加强游戏环境的创设,采取表扬、鼓励等方式,重视家庭的影响,帮助幼儿在游戏学会合作、分享,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幼儿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十分重要。混班作为一种打破常规的特别学习环境,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提供了十分契合、自然的交往机会。幼儿园可以尝试充分利用混班这一教育契机,以绘本为依托,通过深掘绘本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让幼儿在多样、丰富的活动中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分享、互助和谦让,从而将其快乐的交往体验内化为正确的交往行为,并不断得到强化,实现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自然情境下幼儿园同伴间的合作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和访谈,收集幼儿同伴的合作行为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类型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合作行为作出了相应的“解释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