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相似文献   

2.
<正>当信息技术课程由"重传授"走向重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演示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课程的系统层次还是从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实在,是经验动态生成与立体建构的过程.课程的过程属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品性,而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课程过程的核心和评价的抓手.学习体验的内在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载体(事件)""两个维度(情感、认知)""四种类型(学习任务体验、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结果体验)".基于学习体验的结构,以"打陀螺"课程为例,以事件为载体,认知、情感为两面,观照课程运作过程的不同阶段,聚焦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以及学习结果四类体验,尝试设计基于学习体验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实践样式,从而实现对课程整体质量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处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其中在"环境与工具"中也指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由专家研制走向老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还有"体验课程"。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实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则包括数字化时空的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和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需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和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7.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单一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兼顾到学习者的背景和需求,也不能给学习者带来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校本化课程的有效架构与实施:从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到个性特色微课程的推进,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使英语学科教学研究走向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演化及两者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虽然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课程的内涵由"学程"走向"教程",之后又走向"学程"。教学由重"学"到重"教",现又发展到"教"与"学"并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北京四中初中的课程改革进入到了第四阶段——改革优化阶段。同年,北京市开启了遨游计划实验项目,学校作为项目校,开始了"以多元的课程促学生多元的发展——北京四中初中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实验研究"。在本轮试验中,学校将着力点放在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高质量、精致化实施上。整合课程内容,开放课程空间,让课程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校外。引入社会资源,创新综合实践,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  相似文献   

11.
当今课程改革倡导"从跑道到跑的过程"的转变,生动地反映着当今时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从近代认识论的传统体系走向实践取向的课程变革.基于实践哲学的理解,"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意味着总是有强烈的意识指向,并且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始终有情感体验相伴随.正是基于此,该文介绍了在教师发展学校的课程改进过程中形成的"热爱、自信、整体理解"的工作理念,以及"求根务本"--"有具体内容的"有效课程改进案例.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峰体验课程借用了马斯洛的心理学概念"高峰体验",利用高峰体验课程促使学生经历更多的高峰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以康奈尔大学和阿肯色大学的两门高峰体验课程为例,总结了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与特征,认为高峰体验课程具有实践性、统合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重要特征,高峰体验课程是美国本科课程的皇冠,从高峰体验课程来看,我国本科实践教学应围绕实践课程的实际问题化、实践课程的项目化、实践课程通识教育化、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任务化等方面开展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现实世界视野对生活的探究与体验,自然世界本身成为课程.超越对自然的役用与膜拜,走向对自然的理解、欣赏与看护,是综合实践活动自然维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在自然中"的自然探究、"关于自然"的自然探究和"为了自然"的自然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自然维度开发的基本内容.此外,在开发的过程中尚须注意季节的变化、在自然探究中渗透人文精神并引导学生慎重对待探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与教学愈来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教学中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课程范式也正从"传递中心课程"向"时话中心课程"转型,具体体现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即计划"转向"课程即体验",课程内容从"制度化的知识"过渡到"开放性主题",课程实施从"控制传递"走向"理解对话".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关注课程转到关注文化,学校要从教育哲学的层面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校本课程的实施则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文化环境中浸润,在实践磨砺中体验,在教学实验中内化。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走向深入的今天,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日趋丰富和成熟,各学校的特色课程真可谓百花齐放,兰州市水车园小学就拥有诸多的特色课程。学校的"6S"教育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特长发展课程等已成为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其中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更加引人关注,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17.
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科学课程中探究教学存在形式化、教师对探究教学中几个"度"的把握不理想和忽视"科学探究"之外教学环节等问题.改革考试评价,加强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改变传统教学观点,注重案例开发,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课程标准,呈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20.
周晓玲 《考试周刊》2011,(64):115-115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成性的教育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