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清初,在音韵学风气波及的诗律研究热中,韩愈七古在声调上的典型意义上对诗学家所发现。对韩愈七古逐句检点统计,足以说明韩愈在唐代的七古写作中,尤其在句型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作七古并不像清代古诗声调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严格拒绝律调;但也显示出他句型的尚异倾向。韩愈诗中除了10种常用句型外,还有不少声律奇持的句型,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古体诗可分五古和七古两大类。其五古主要学阮籍《咏怀》组诗,又受《古诗十九首》的影响,长篇五古为苏轼所效法,其七古成就较五古高,以学杜为主。作品除反映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外,还擅长刻画各种物态,有的自寓身世之感,七古中的讽刺诗用笔灵活,善于变化。杂言在七古中也很有特色。刘禹锡的古体诗在中唐诗坛上虽然谈不上开宗立派,但由于笔力劲健,语意超迈,因此仍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古诗风格,介于韩愈与元、白之间而偏近韩愈,五七言长篇古诗尤其接近韩愈,而与孟郊、柳宗元、李贺等人的风格绝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七古是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体,最能体现苏轼的诗歌风格。从南行时期到凤翔时期,时间相隔仅一年多,苏轼的七古就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苏轼适逢北宋诗文革新,七古创作远承韩愈,近师欧、梅;初仕凤翔的年轻意气,也使其七古创作雄放多变。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七古在盛唐并不算杰出,但他的艺术技巧已趋成熟,已经显现出盛唐诗的风韵气骨,在盛唐七古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有着不可抹杀的影响。试分析王维七古的艺术风格并阐述它的文学价值以论证它在古代诗歌发展道路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送高闲上人序》表现出了韩愈典型的创作心态。其中的“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仅是对高闲草书的赞赏,更为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由此形成了他诗文的“动”感,其突出表现是追求语言的情感力度以及求奇。这一特点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受王朝衰落带来的儒学衰微及佛教和市民文学的影响。而韩愈对高闲草书“无象之然”的贬评,既道出了他在创作动机上与禅僧的根本不同,也暴露出了他创作心态中自然体悟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考辨─—兼论唐代驿递制度蒋凡一韩愈七古《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下称《八》诗),在韩诗中别开生面,读来另有一番滋味: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  相似文献   

8.
庞坚 《中文自学指导》2009,(2):26-30,81
作为晚清诗坛唐宋兼采派的领袖人物,张之洞标举“宋意入唐格”的诗学主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汲取唐人杜甫、韩愈和宋人王安石、苏轼等的长处,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诗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并工,五古精醇深稳,七古清雄雅健,五律颇典重,七律以浑厚胜,七绝以俊朗胜,皆不愧作手。而古体的成就似尤胜,五古最见功力,七古最耐讽咏。张之洞的许多诗作带有反映现实、关心时事的内容,颇多佳构的登览游赏之作也每每饱含忧惠意识,故陈衍评之为“所谓诗中有人在也”。他在晚清宗宋诗风(尤其是宗江西之风)大张之时有所折衷,自成一派,为晚清诗坛免于同光体的单调划一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总而言之,张之洞是近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诗人,近代文学史应当给予其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七言古诗是唐诗独有的面目。唐人对此一诗体创作上的贡献,是文学发展史上十分光辉的一页。初唐诗人立意创新.为七古开辟了道路;盛唐七古,臻于完备,争奇斗胜,各具特色;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叙事七古的增多和七古的小说化,各家又有其独特的面貌;晚唐七古减少,名篇寥寥,而叙事性特点仍与中唐相一致。“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复古通变,才能日新其业。这就是唐人七古盛而又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清诗论家多认为古体诗具有不同于近体的特殊声调,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把这一观念具体化。他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标出五古的平仄,进而提出如果某句平仄与近体相同,那么此联另一句则必须与近体相异。翁方纲批评赵执信《声调谱》不符合创作实际,但结合中唐以后五古创作可知,赵执信所归纳的五古特殊声调确被大多数诗人所遵循。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中唐古文运动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又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风格独特的奇险派,这些都使他成为人所共仰的文学家。但若说到他在从政道路上出处进退的表现,历来人们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了。有人赞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有人不满他“不善处穷”,甚至有人斥责他为了求官“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从这些矛盾的评价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韩愈在行藏出处中,既有鲠介坚正值得称道的一面,也有庸俗卑微不足为训的另一面。对于后者,学者们概括之为“汲汲于求官”,其含而未露的,自然是“戚戚于贫贱”了。的确,在韩愈的仕宦生涯中,为求官复职而奉迎佞上的举动不少,  相似文献   

12.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韩愈是较早把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人。在韩愈的诗歌创作中,也不乏受李白豪迈俊逸诗风的影响,写出不少狂怪不羁、变幻开合的诗章。然而,韩愈毕竟是韩愈,就他生活的时代和个人所崇奉的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的审美风范,使得他不得不大致走着杜甫开拓的诗作道路。即以儒家诗学为其准绳的创作规则。这种创作规则,内容上注重国计民生,注重社会功用;写作上讲求对人情物态的描摹、刻画。一句话,这是一种求实、写实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七言古诗最能体现元和诗的新变特色。元和诸人的七言古诗大致源出于初唐、盛唐二体,而有更多的创新变化。以元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更多继承了初唐体的特色,而吸收了古文、唐传奇的叙事、表现技巧,韵律较初唐体更为多变,语言清丽浅近,叙议俱带情韵。以韩愈、李贺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继承了盛唐李杜的特色,而用古文笔法入诗,更加奔放奇肆,结构也更多变,非律化改造更为明显,语言意象奇诡。  相似文献   

14.
一、不必推敲“韩愈在月夜里听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改成‘敲’……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区别。‘推’虽然鲁莽点 ,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的他“推” ,足见庙里只有他一个和尚……所以我很怀疑韩愈修改的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这段文字引自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联中 ,究竟是“推”门好 ,还是“敲”门好 ?韩愈说“敲”门好 ,好在哪里 ,韩愈…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论著中隐藏着丰富的写作思想,这些写作思想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前入主要研究了韩愈所提倡的写作方法、写作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挖掘了在作文之前,韩愈有关“写作主体”培养的方法,希望从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韩愈碑志作品现存七十五篇,将近占他全部散文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在韩愈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为人们所提到的仅《柳子厚墓志铭》等少数作品,大部分作品或以“谀墓”的罪名一笔抹煞,或被视为“无价值”而排斥在研究的范围之外。事实上,韩愈的碑志是他全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韩愈积极的思想政治倾向,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研究韩愈和整个唐代“古文运动”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愈"字,便透视了韩愈天性人格中最突出核心的特质———但求超越,不甘平庸。韩愈自小为孤,可这样的童年经历并没有带给诗人过多的自卑和晦暗,反而造就了一种不屑打击的坚韧和高傲。韩愈拥有典型的文人性格——"傲",这种傲绝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无知自大,而是有所凭恃,有所指向的,恃才所以傲物,气傲寄予心高。同  相似文献   

19.
品读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创作上,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的诗歌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相似文献   

20.
清代康乾时期诗人金甡诗歌与唐代韩愈诗歌在意象上有共同的特点,他多选择奇特的意象,来表现山水诗歌恢宏的特点,从其诗歌意象特征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中学韩的倾向。但金甡在学韩时,并不一味模仿,而是学习了韩愈诗歌意象奇特一面,摒弃其险怪的一面,并在创作中形成自已诗风奇特的一面。从金甡学韩可以看出清代前中期诗坛对韩愈的学习已经较为全面,研究视角也从韩愈的文章转向他的诗歌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