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在教学中,一直对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有的课文不存在所谓的“德育渗透”,直到我看到一位外校老师是怎样给学生讲童话《灰姑娘》的,我才明白。课一开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遍《灰姑娘》。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相似文献   

2.
学完课文《秋天》,像以往一样,我把听写本发给学生,说:“老师先给大家一分钟复习生字新词。”学生很快翻开了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生字新词读了一遍,有的甚至只是看了一遍,便胸有成竹地拿着笔等老师来报生字新词。可我却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生字新词默写在听写本上。”话音刚落,学生先是楞了一下,随即便写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这次我又把《石榴》—课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一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我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兴奋地喊道:“老师,你又读错了!” 我怕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便煞有介事地说:“我向同学们保证.下次再读错我罚自己把这句话抄十遍。” 可万万没想到,过了一个月。我又读错了,学生给我纠正后,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上次你说过要是你再读错这句话就罚自己抄十遍。”  相似文献   

4.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将《石头记》定稿;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光最后一页就修改了30多遍。考试时一学生将命题作文“我的母亲”错看成“我的母校”,离交卷还有5分钟时才发现这一失误,联系老师平时所提出的修改要求,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在我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信,信中写道:“王老师,我是刚转进初一(2)班的新生,一直以来,我总认为音乐课就是老师坐在钢琴前,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唱,学生则毕恭毕敬地跟老师学,一节课下来,老师早已口干舌燥,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老实说,以前我很讨厌音乐课,可今天您上的一堂《渴望春天》,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音乐课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问题呈现】 案例一:《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告诉他们: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既而教者引导交流.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我觉得.鲁迅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8.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9.
先感动自己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然而,学生却发出了:“真没出息”和“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的刺耳声音。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失败了,教师对孩子们的冷漠感到疑惑而绝望,  相似文献   

10.
星期五一早,老师来听写。哈哈,昨晚我可是把整本语文书从头到尾都复习了一遍的!“宋庆龄!”“小case!”我自言自语道,“昨天第一个复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诸葛亮!”刚听见“诸葛”二字,我便想起《三顾茅庐》,也是轻而易举地完成!  相似文献   

11.
子瑜 《教育文汇》2014,(10):32-32
一位语文老师在《散步》一课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说说“平时都喜欢和哪些人一起散步。”几名学生抢着回答:“和爷爷奶奶散步”;“和爸爸妈妈散步”。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散步方式吗?”一位学生回答:“我喜欢一个人散步。”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我的老师》中魏巍对蔡老师的爱戴、《最后一课》中小费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敬佩,既是学生对老师高尚人格、综合素养的崇拜,也是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感染、熏陶和长远影响。我国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没有你来我往的频繁问答,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支解,有的是书声朗朗,静思默写。这样抓住语文课的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可分四大板块。第一,充分地读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于老师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津津有味。于老师自己也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出思想。”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次比一次有深刻的体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第二,动情地写话,提高学生动笔写的能力。于老师用…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我的学生也爱读书。每隔一两周,当我更新读本的时候,总有学生跟着买跟着读:《朝花夕拾》、《悲惨世界》、《论语》——而《苏菲的世界》,竟然有6个学生同时读,一个学生还告诉我:“不太懂,古希腊人的名字好难记。什么唯心唯物的真绕人,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本故事书!”孩子的语气里有抱怨的成分。我笑了:“老师30多岁读它,还是读了两遍才基本弄通的。先放书架上吧.到了高中——如果你够聪明,也许到初中就读懂了。”  相似文献   

15.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女儿喜滋滋地告诉我,她被老师封为“古诗词形象大使”了。 “上《浙江之潮》的时候,老师问有谁知道哪些诗句的‘之’和‘浙江之潮’的‘之’意思一样的?我举手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之’和它的意思一样的。老师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会背《将进酒》。老师让我背了一遍,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于是,老师高兴地叫我为‘古诗词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 ,又一次在顺德欣赏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示范课。在这节课上 ,支老师将“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指导学生读的娴熟的技巧真是炉火纯青 ,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以读为本 ,读中求悟的根本精神。一、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在《她是我的朋友》的教学中 ,支老师的教法没有什么花架子 ,整个教学过程把指导“读”贯穿始终 ,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第一遍读 ,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基础上 ,老师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觉 ,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9.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余红 《师道》2003,(12):30-30
最近,我有幸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洋溢真情的评价,学生动情的朗读,真挚的具有个性化的体会,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叹: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课前在师生对话中王老师仅三言两语,就吸引了学生。“大家知道我姓什么吗?”“姓王。”学生齐答。“同学们对我熟悉吗?”“不熟悉。”学生一齐摇头。“那喜欢我吗?”“喜欢。”学生整整齐齐地很乖地大声回答。“哦,看来你们对我是一见钟情啊。”话音刚落,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起来,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