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婚变是爱情和婚姻的坟墓,婚变中女性往往成为了受害者.为了祭奠死去的爱情和婚姻,有些女性选择了复仇.女性婚变复仇因此成为了中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重要命题.现以<美狄亚>和<霍小玉传>个案为例,比较同一母题在不同文学语境下的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四对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文章通过<傲慢与偏见>中这四对年轻人婚姻的分析,提炼出了作者的爱情婚姻观: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不会幸福,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会幸福;财产和社会地位是幸福婚姻的重要保障,但不应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  相似文献   

3.
<米德尔马契>和<贵妇画像>这两部世界名著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的女性所面临的爱情、婚姻乃至人生困境.两位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和伊莎贝尔都是理想主义的少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现实认识的严重不足使她们做出了错误的婚姻选择.在婚姻悲剧中,她们都遭遇了理想的幻灭.现实的重重束缚又使她们最终的人生命运归于平庸.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对爱情及婚姻的态度,中、西方历来都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中西方作者在其各自的作品中赋予主人公以不同的性格、理念及其生活.简·爱的幸福和含烟的悲剧充分体现了中西方认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先民们婚姻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在<诗经>中得到了生动而细致的表现.本文对<诗经>表现婚姻爱情的手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其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和固定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西方传统观念、道德思想、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大不一样,中西方女子形象也各有不同。她们对爱情、对人生都有着显著的观念差别。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秦香莲形象和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形象的对比,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中西方女性在面对婚姻爱情时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桩婚姻的分析,揭示小说人物婚姻的不同性质,探究了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爱情自古以来常被描述成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但<围城>中我们看不到这些,有的只是爱情的"陷阱",婚姻的悲剧.但是,现代的我们不该对爱情与婚姻抱有悲观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真心寻找,耐心经营,幸福是可以找到的.  相似文献   

10.
孟蝶 《考试周刊》2008,(17):64-65
本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四起婚姻进行了简单概述,并讨论了十八世纪对婚姻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笔者通过讨论,表明了小说的婚姻观:快乐坚实的婚姻必须建立在婚姻双方共同的感受,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爱情是婚姻幸福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西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虽然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却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呈现不同的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是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却反映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分别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着相同的爱情婚姻选择,最后却遭遇不同的命运。其中,夏洛特与薛宝钗都选择了无爱情的婚姻,结局却截然不同。前者得到了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常相厮守的丈夫,后者却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伊丽莎白和林黛玉都向往真正的爱情,但她们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伊丽莎白最终嫁给了自己的爱人,林黛玉却因与爱人无缘结婚而悲愤致死。这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出两位作家奥斯汀和曹雪芹拥有相同的爱情婚姻观,却有着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4.
悲喜剧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探春与伊丽莎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和婚姻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中西方有不少反映女性爱情故事的作品.该文将对探春与伊丽莎白的不同婚姻结局从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友华 《文教资料》2009,(19):25-27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几桩婚姻的描述,表现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婚姻观.在等级观念盛行的社会中,金钱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成为奥斯丁心目中完美婚姻的典范:金钱和爱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小说<新结婚时代>讲述了当今社会两代人、三种不同状态的个性婚恋,揭示了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的事实,古训所说的门当户对在当今时代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该书婚姻主题的深入分析,指出婚姻的维系需要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17.
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情书>中两位主人公不同表达方式的"暗恋情结",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两种异质文化之问的差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西方人追求爱情的激情,<情书>渗透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细腻.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以班耐特太太替五个女儿寻找和上流社会贵族联婚机会为主线,描绘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文中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爱情、婚姻进行了剖析,同时通过对尽乎完美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小姐的深入分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男权中心主义对于女性婚姻爱情观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自己独特的婚姻观:一定的经济条件是婚姻幸福的物质保障,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石,理性谨慎的态度是婚姻幸福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婚姻观的缩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斯丁虽终身未嫁,但婚恋却是她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爱情是婚姻最基本的条件,但财富又是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婚姻还应门当户对.一个人只有在得到爱情的同时又得到金钱,才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奥斯丁 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她的各种婚姻观点粉墨登场,可以说是其婚姻观点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