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处于意识形态和诗学控制之下对原文的改写,赞助人影响意识形态,而专业人士更加关注诗学。从《阿Q正传》的原文,不难看出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这种改写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同时还有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相似文献   

2.
操控学派理论认为,翻译是对源文本进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操控活动。而在翻译这种操控活动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受控对象,译者、文本和目标文化。译者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文本受译者的操控,而目标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受到译本的操控。  相似文献   

3.
借鉴Lefevere的操纵理论,将辜氏译本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分析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因素对他的操纵,解读他为实现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大胆改写的行为,以期证明身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受三要素操纵的同时,也改写、操纵原文,使其与他所处的社会和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由于符合英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辜氏译本有效地宣扬了中华文明,为中国在当时丧权辱国的情况下,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郑玲玲 《海外英语》2013,(13):162-163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在不同的条件下,改写受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制约。这种理论得到翻译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和讨论,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人的文章反映出对改写理论的误读。因此,有必要对意识形态的主体能动性做一些阐述,同时,对改写理论涉及到的一些概念予以澄清也有助于我们对改写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辑、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改写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文章结合Andre Leferveré的翻译改写理论,从历史角度审视陈独秀的妇女解放的意识形态对其翻译活动操控和影响。陈独秀的翻译活动反映了其"破除封建思想,确立民主独立人格"的"非破不立"的政治诉求,同时译本意识形态的建构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勒菲弗尔的“操纵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图,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旅游文本的翻译也难免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文章依据勒菲弗尔的“操纵论”,通过对甘肃景点介绍翻译案例的分析,探讨并总结归纳出基于“操纵论”的甘肃景点介绍旅游文本英译翻译策略,以期提高甘肃旅游文本的译文质量,为甘肃旅游文本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进而推动甘肃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枰 《文学教育(上)》2013,(21):110-111
中国古诗向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经几个世纪,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本文试图从改写理论出发,运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以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和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从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汲取灵感,大量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来分析中国古诗英译中译者对于原诗进行的"改写",以及这种"改写"所达到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典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简洁的形式,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很难在译出典故内容的同时再现其形式。以当代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为框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角度比较《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对原文典故的翻译,可以看到,在文化信息的重压之下,出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译文读者的考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典故作了一定的调整和重写。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文本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清末侦探小说翻译盛极一时,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多有改写、漏译及增译现象,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末侦探小说翻译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当时目的语意识形态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以张爱玲的《金锁记》英文版本为例,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自译,并试图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改写理论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说翻译中的改写与人物变形——《牛虻》译本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即改写,在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及诗学的影响下,小说翻译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也许会有别于原作中的呈现,即人物变形。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1953年出版的李俍民的《牛虻》中译本经过译者、编辑部、各种评论等一系列的改写,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偏离原文,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庞德的汉诗英译集《华夏集》置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改写理论的两大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庞德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华夏集》不能片面被视为一部"不忠"的译作,而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大因素共同促成的一部改写作品,《华夏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功用,已大大超出讨论译作本身忠实与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选集》英译长达数十年之久,是中国翻译史上一次严肃重大的翻译活动,是国内外著名翻译家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即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操控。本文从诗学操控的主流诗学角度出发,从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诗学的操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译者迎合主流诗学有利于正确传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对1895-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改写的作品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目的.文章通过对1895年至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证实了勒菲弗尔观点的合理性,并运用该理论对这一时期个别重要翻译家作了中肯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翻译家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制控.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使其符合所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以达到作品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之目的.威特·宾纳对《唐诗三百首》的翻译本《群玉山头》是西方翻译界的一部重要译作,在中西方都得到广泛赞誉,作者的翻译同样受到了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制控.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本翻译有时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观的操纵。文章从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入手,探讨了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操纵策略,以消除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隔阂,确保翻译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翻译本质上是文化政治的实践,是一种改写的形式,而意识形态会操纵这种对文本的改写,从而影响翻译目的、翻译题材与翻译标准。因为语言天生具有其意识形态性,作为语言转换行为的翻译及其译者与意识形态必然达成事实上的共谋。在翻译研究中引入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是翻译批评的一个突破性视角,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翻译和译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探讨了意识形态和诗学(poetics)与翻译的关系,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勒菲弗尔的理论,并通过晚清福尔摩斯侦探小说①翻译的个案分析,解读晚清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当时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操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