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2.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3.
王连仓 《宁夏教育》2013,(11):43-44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诗歌创作中同等重要。借用大师的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余以为,课堂教学首先要追求并一辈子要追求的当是“有我之境”。只有“有我”,课堂教学才有灵魂;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5.
清人方扶南所谓“摹乐三至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音乐审美意象的范本。以音乐审美意象理论为基础,考察“摹乐三至文”的意象类型和组合方式,在欣赏音乐方面体现出“有我”和“无我”不同的审美境界,本文认为韩、李二人较之白居易更接近“无我之境”,在欣赏音乐时也就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观点理解上分歧的原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无我之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不仅仅是抒情形式的差异.“无我之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源于庄子“丧我”、“物化”思想,所表现的是本真的宇宙生命情怀.“无我之境”和儒家、道家性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10):286-287
所谓的“无我”之境,并非说没有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里面,而是指这种情感和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也未能完全自觉地意识到。这个心理经验,就是将“无我之境”变得“无中有我”,“无我相谐”,达到巧妙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典型文本的分析 ,概括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崇拜意识及其成因 ,进而分析了这种意识对其叙事特征的影响——主人公的“边缘”性、叙事视点的非成年性、叙事者处境的尴尬及感知程度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后现代作家代表人物唐纳德.巴塞尔姆在其短篇小说《我与曼蒂博小姐》创作中秉承解构主义哲学观与文学创作理念,通过揭露符号的偶然性与权威的主观性推翻长期禁锢人类思想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离奇荒诞的行文中渗透着对后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失势以及中心离散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八零后"视为一个严肃的社会世代范畴,以"八零后"为界,区分共和国编年史前后两大人群,并可发展社会时代的比较分析,因此"八零后"也是社会分析范畴.就政治意识而言,因为政治回到常态,政治接班人的问题对"八零后"的政治发展便不再有效.最后,"八零后"是有"我"且不讳言"自我追求"的一代.他们与父辈的代沟,不能以"无我"来弥合,而应在有"我"的利他观中达成和解.与父辈相比,"八零后"在身心两方面都是更正常的一代.  相似文献   

15.
戈迪默的《无人伴随我》创造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家庭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家庭模式,从而解构和改写了传统的家庭叙事。虽然戈迪默对南非的未来表现出许多的犹豫不决,但她从未停止对南非的未来做大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中俄大型电视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为切入点来思考新的电视时代即后娱乐时代下的电视节目的特色.阐述后娱乐时代必将来临的主要原因以及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应该具有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采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悲剧的发展与流变,莫言的作品就是立足于现实经验,在大的历史维度之下,对社会的黑暗面做出行动性的反应,可以说是现代悲剧观念的有力践行者.本文以《酒国》为案例,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人性观念,挖掘作品中所渗透的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剧意识以及普遍的人性内涵,进而探寻莫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烙印与板具当代意义的瞢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他的代表作《生死疲劳》中运用了形形色色的摹声词以绘声传情,作品中的摹声词不仅数量和类型上占有优势,在偏离运用上也做了新的探索。这些词语的积极运用将从语音角度刺激读者的感官,由内而外地激发读者的联想力,从而为文章的语言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