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2.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3.
远生时评     
黄远生既为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改组后一度用名)刺死于旧金山,其友林志钧编辑黄之遗著为《远生遗著》二册,文分四类:论说、通讯、时评、杂著。论者对于这位被戈公振誉为“报界之奇才”的作品间有论述,多及于论说与通讯,而忽略其时评。远生主要作品自是论说与通讯,其论说之作,气势磅礴,浩梏荡荡如长江大河,震动人心,宜乎为人所贵。通讯之体,则远生创其始,其文明见毫末,悉其底蕴,读之余味无穷,自然给报界留下了遗规,而令读者难忘。然忽略远生时评,则未免有憾。远生时评,其实是今天所谓短评,集中所载,短者只61字,最长的一篇不过400字。然篇篇意味无穷。今日域中报纸,虽时有署名之短评载于新闻版面,然已非时评了。  相似文献   

4.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他以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从他开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业务受到重视,而“远生通讯”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报界创一新局面,如梁启超之于议论也”. (一) 黄远生(1883-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他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书香人家”,因父亲一生在科举上不得志,从小就“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则成了进士,“以知县即用”.  相似文献   

5.
1903年,黄远生19岁时,县试中秀才,乡试中举人,翌年京试又中进士,成为才名出众的“联捷进士”,誉满全省。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基中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新闻记者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自他从事新闻工作至海外遇难,仅4年时间,写下近百万字多种体裁的新闻作品, 在当时的新闻界独领风骚,成为民初记者中的巨擘,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誉为“报界之奇才”。为使远生的精神发扬光大,激励后人,其生前好友林志钧费尽心血搜集、整理、编辑了《远生遗著》一书,从1920至1927年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四版,后又多次增补重印,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刊通讯集成为民初政界斗争与历史的精彩记录。  相似文献   

6.
张丽芳 《青年记者》2017,(8):118-119
1915年12月25日晚6时左右,美国旧金山中国城的一家酒楼内,有“报界之奇才”“新闻通讯奠基人”之称的黄远生,被国民党暗杀,血溅异国,时年不满31岁. 黄远生遇难后,其挚友林志钧即苦心搜集遗文,择其尤关政治、文艺及思想问题者,编为《远生遗著》四卷,由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6月发行初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80年代又先后印行五版.《远生遗著》约四十余万字,收集黄远生文章200余篇,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的结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报刊通讯集.自《远生遗著》诞生九十余载,有关其的研究是丰富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对该书作美学上分析的专门论文或著作寥寥无几.从美学角度重新解读、品味《远生遗著》,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其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晓荣 《新闻大学》2023,(9):91-103+121
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黄远生被视为新闻通讯的开创者,但这种说法忽略了技术、制度、实践和行动者的复杂互动过程。自清末以来,随着机械化交通的普及,《时报》形成了一种以京师新闻为重点,注重解释与分析的报道传统。民国初年,在政治与报业变革的双重变奏中,黄远生发展出来一套关于解释性与时间性的操作规范,从而产生了一种能被明确识别的新闻体裁,即“通讯”。他还提出了“客观”的主张,但不同于西方的“客观性”,这是一种儒家“良心”观与新闻职业道德的混合物。这一观念提高了报刊动员能力的同时,也使新闻与政治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8.
“东方泰晤士”的创刊在清末民初,上海《时报》曾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三,“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时报》对“报界革新”有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与思想赛跑     
吴廷俊 《新闻前哨》2011,(5):101-102
时评是时代的思想原声,是思想交锋的结果。中国时评诞生在20世纪初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中国新闻史上.首先创建“时评专栏”的是狄楚青的《时报》,所以狄楚青曾骄傲地称:“时评者,《时报》之评论也。”自1904年《时报》出现署“时评”之名的言论以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一致认为,民国初年新闻界著名的新闻记者,首推黄远生和邵飘萍。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6岁即为“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后到在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做官两三年后,开始致力于新闻实践工作。曾先后担任《申报》、《时报》的驻京记者,并积极为《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报》撰稿,还主编过《少年中国》周报和《庸言》报。  相似文献   

11.
皮传荣 《新闻界》2005,(1):69-70
英国现代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①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②也就是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报刊等出版物上,图片将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在重庆报业,刚创刊不久的《重庆时报》,非常重视而且也善于运用图片报道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重庆时报》的创刊,推动了重庆报业由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一、《重庆时报》冲击波《重庆时报》于2004年8月25日创刊,创刊当天的报纸,共有18…  相似文献   

12.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13.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5,(12):24-27
深度报道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报道。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曾经把告知“新闻事实”作为主要任务,进入新闻竞争的时代后,优秀的报纸不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用深度报道来帮助人们解读新闻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主管的《江南时报》自2003年底改版以来,明确了“都市新闻杂志”的定位,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以进士兼留学生身份而投身新闻业的“士”人。在他开始从事新闻业时,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还很低,那时士大夫的正途是“仕进”(作官)。只有穷途来路的文人才从事这种职业。当时也没有“记者”的称号,而叫作“访员”或“访事”。就连撰述论说的主笔,也被视为低贱甚至不名誉的职业。“各埠访员人格犹鲜高贵。所摭抬报告者,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至于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微论无从探访,即得之亦决不敢形诸笔墨,故报纸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直到辛亥革命后,“往昔文人学子所不屑问津之主笔访事”,才“美其名曰新闻记者,曰特约通讯员”(注一)黄远生又是我国新闻通讯这一报纸文体的奠基人。他写的北京通讯被专称为《远生通讯》。近年出版的《简明新闻学词典》,在《远生通讯》条目下,释为:“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所创造的一种新闻通讯文体,始于1912年初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信》,驰名中外,影响很大。……”他  相似文献   

15.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16.
邓涛 《新闻三昧》2005,(4):29-30
《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研究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反映社会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是时代赋予新闻记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画报的时代使命■王步贵画报的出现,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杂志一样,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1920年6月,报界前辈戈云振先生在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中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崛起的“深度报道”,打破了报界以往单纯追求“新短快活强”而形成的格局,以令人刮目的力度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新闻文体的群体出现,揭开了中国记者高扬主体意识的序幕. 一、深度报道一出现便显示独特魅力当把近年来一些颇具影响的报道列举出来吋,我们发现,它们很难划入传统定义的新闻类別中去. 例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关于物价的通讯》、《吃的选择》……它们象通讯,象述评,也象报告文学。更确切地说,它们抽取了上述文体的部分因素,组合成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周甜 《东南传播》2011,(4):53-55
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四个内核: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对台湾三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与《自由时报》的头条内容分析,指出台湾报界新闻专业主义背离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说起当今美国报界的风云人物,非马克·威尔斯莫属。他既是时报—镜报公司的经理又是《洛杉矶时报》的发行人。虽然涉足新闻界只有两年半,威尔斯却业绩不凡,使曾经惨淡经营的《洛杉矶时报》彻底摆脱了困境,重新崛起。不过,单凭此,还难以称得上“风云人物”。作为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