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文教学随着对象层次的变化,其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上,即不同的学习阶段“文”的含义可以是文字、文学、文化。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由“文字”向“文学”的知识形态转化,大学语文则应该从中学阶段的“文学”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当然,在实施这种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守常”与“变异的关系,并据此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积累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积累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好高中语文在不断进行的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语文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  相似文献   

5.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至今,我校语文组一直在探索实践一种教学法——“五文”教学法,并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和理论。 “五文”,即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即感悟文字、阐释文本、鉴赏文学、滋养文化,传承文明。这五个方面有时是各自独立、逐层递进的,更多时候是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文本,对待文本我们着力使学生在四个方面受益:  相似文献   

7.
建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应当紧急提上日程。大学语文还是姓“语”、一“语”四“文”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格局,这是建构的基本理念。全面性与针对性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规定性和开放性统一,这是建构的基本原则。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则是建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备多功能的文学优势,教学的可塑性较强.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功能进行整合、定位,阐释了大学语文“大语文”功能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大语文”功能的根本途径,力求使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走出单一化、工具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就其性质来说,同中、小学语文除了层次上的差异,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大学语文》面对的毕竟是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绝不是高中语文知识的简单扩充,更不是高中语文知识的补课,它应该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即美育。正如匡亚明同志所言,《大学语文》除了“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还要“把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如果我们承认这  相似文献   

10.
王卫兵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102-105
大学语文教学有别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无可厚非;但轻视语言知识,甚至彻底排除于大学语文教学之外则失之偏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化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来说,语言知识是桥梁、是窗口,是镜像。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看,大学语文教材都应当给语言知识的教学留下适当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应当向"人文"和"文化"拓展,这是大学生思维深度训练和知识延伸的需要."人文"延伸的是"人学"的深度;"文化"延伸的是"社会认知"的深度.这种探索需要特别强调个体人文体验与社会文化视野的开阔,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通过对"语文-人文-文化"拓展模式的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个整体改进思路,推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掀起了“汉语热”。特别是由于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忽略了对传统语言及文化的掌握,导致他们的母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下降。而作为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学语文在高校却日趋“边缘化”,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从大学语文教学做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王志勇 《语文天地》2012,(10):19-21
作为一名在藏区工作十余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藏区中学汉语文教学很有一些想法。藏文班学生汉语文基础薄弱的事实,学生文学文化知识的缺失,使许多的中学汉语文老师的教学重点发生了转变,汉语文教学即使到了高中,教学重点仍然是在帮助学生过语言关,费劲地培养各种能力,教学生字词竟成了汉语文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对于现当代大学基础教育来说,已经不算是一门新兴课程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语文”这门基础课,学生在头脑中早已零零散散地汇聚了较多文学方面的常识,可以说,一说起“语文”,他们绝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若想极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难。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再拘泥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从“文”入手,为学生释“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从“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明品质”和“挖掘励志哲理,引发人生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语文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着教学改革的途径。但是如果单纯在教学方法上兜圈子,不触及其根本,无论方法怎样变化,也还是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的。语文教改的根本乃是教材的改革。只有教材编写得科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然后再在教法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使学生能把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才能使整个语文教学尽快改革得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一、对“语文”含义的理解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有机结合。“语”既包括了语言,又包括了文字。而“文”指的是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从侧面对大学生的德育素养的提升。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关于教材上面的知识层面的问题,也要懂得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大学语文教学的中,让每一个大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将自己的德育素质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内容进行分析,详细讲解其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灌输型,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随着文学影视化潮流的甚嚣尘上,新一代大学生在电子传媒盛行和消费文化语境下,在知识接受上形成了偏好图像甚于文字、偏好影像甚于文学、偏好动态甚于静态的特点。因此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与适度地引进影视化手段和影视化因素,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之外的一年级各专业设置的一门课程。学科专业知识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应的语言文字知识。所以文法理工农医师范财经各类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古典文学历史悠久,遗产丰富,阅读难度大,在教材中占的比例也大,现当代和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易懂,比例相对少些。我从1986年起开始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讲授一定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增强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到大学生毕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他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对语文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感到,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则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素到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能否提高,四化大业能否实现。大学语文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大学语文教师的职  相似文献   

20.
黄芳 《课外阅读》2011,(4):225-225
“语文”一词有诸多解释:①语言和识字,②语言和文字,③说话和写作,④语言和文学等等。因人们对其理解和教学理念的不同,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和性质各异。语文作为国语母语,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活动中,有其不同的作用和实效,其延续性和持续性伴随生命的始终。而有限有形的语言学习可以为人的思维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潜性特征决定着一个人的文学、甚至文化修养和品位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