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角色中,曹七巧可说是一个异数。她一步步自我异化,最终走向疯狂。以人性的扭曲[1]为终点,无疑是一部人性的悲剧。然而细绎导致七巧的悲剧命运原因,却会发现这一悲剧是由三个主要原因造成的。首先,她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其次,曹七巧嫁给患痨疾的丈夫使她得不到"情欲"的满足;再次,姜家上上下下对她的态度让她倍感孤独,七巧不得不用金钱来保护自己,最终为金钱所困。三重因素恰恰构成了七巧人生悲剧的三个维度、三个层面,即社会悲剧,情欲悲剧和人性悲剧。不难发现,七巧悲剧命运的多向度展现出《金锁记》这篇小说的复杂主题,也为小说的文本诠释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为一个严肃的女性作家,在表现曹七巧变态心理和人格异化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被锁.将七巧推向悲剧深渊的正是金钱和封建婚姻制度及封建家族制度.第二,锁人.七巧在被"锁"的同时也"锁"住了亲生子女的幸福,她用她那锋利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连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6.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奇异而又真实的悲剧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凯瑟琳身上存在着人格的分裂.她一方面想忠于自己的灵魂,一方面又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自我”与"超我”在她身上并存,并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贪慕世俗的有形的欢乐,她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并因此铸造了她的悲剧.她的困扰、反抗、痛苦,甚至死亡都是由她的双重性格、她的人格的分裂造成的.这样真实的人性也同样寄居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形体之内,并不断地进行交锋和斗争.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而真实地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毒害和精 神的摧残。畸形的婚姻,使七巧的情欲受到压制,在可望而不可及的爱的炼狱中忍受煎熬, 但七巧并没有停止对命运的抗争。金钱成为她精神的主宰,用黄金的枷锁套住了自己的生活, 她的灵魂完全被金钱所异化,在扭曲变态的心理支配下,她亲手毁去了儿女儿媳的幸福,成为一个十足的泯灭人性的疯子。  相似文献   

8.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但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似充满着矛盾,只有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才能理性地认识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9.
李煜以其个体生命与时代悲剧共同参与了词的创作,使其词在传唱出真挚沉郁情感的同时获得了无限的时空意蕴,形成了"专作情语"的"情境",于词坛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对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的一种概括,作为<红楼梦>灵魂人物的贾宝玉很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特质.准确地把握贾宝玉身具的女性特质对于理解整部<红楼梦>的意含将是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的女性特质从神奇性地被赋予,到在现实中地投射,再到最终地无可投射,深深相关地始终是一个"情"字,他想以"情性"化解世间的暴虐,但冷酷的现实终究抹杀了他的女性温情.他的悲剧,预示着曹雪芹"以情补天"的美好愿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11.
“意淫”是打开贾宝玉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淫” ?“意淫”并非行为的浪荡 ,心灵的淫秽 ,而是一种用情的专注 ,对情的痴迷。但“意淫”也决不排斥“淫”。情感的最终结果 ,必然导致两情相交的欲望。可见 ,这种“意淫”是以情为先导 ,以爱为根基 ,是建立在“痴情”基础上的。《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子之口将宝玉的儿女之情界定在“意淫”范畴内 ,这同时也反映了《红楼梦》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几起婚姻的描述,表明了她的婚姻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会幸福,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不会幸福;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应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  相似文献   

13.
欲望化写作根因于社会转型期人的感性生命活跃的实际,张扬感官放纵和感官享受.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作家主体的赢弱苍白,与生命本体论文艺观的负面影响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她的传奇中以不同于时代的流行话语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她站在女性生存第一要务的角度,对女性生存境遇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她又解构传统女神神话,对其进行生命本真形态还原,肯定女性情欲的合理性。她虽直言女性情欲,但又能于生存苍凉的大背景中让人感觉出身体美学浪漫叙事的余味与情蕴,使爱显得真实而富于质感。在虚无的底色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又流露出对生命背后"惘惘的威胁"的敬畏,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现代都市情绪。这些都使她的女性观带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以“礼、色兼美”与“礼、色之争”的思想主题分别释读《周南·关雎》与《汉广》篇,证实了先秦儒家对情欲等问题极为关注并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和处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欲望的美感与雅化、情欲的窒限与困境等。这些思考也凸显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涵和现实意义。另外从“礼、色”关系的角度也可以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儒家诗学理论做多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金瓶梅》小说中三位主要女性的一生遭际以及她们与男性的权力制衡关系,来探究在争取女性权力问题上的三种不同选择方式:潘金莲是人性之权的自觉追求,李瓶儿是家庭之权的半途而废,庞春梅是社会之权的饱暖思淫。三位女性无一例外的死亡结局,告示了本文的主旨乃是对人性弱点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对情欲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方式也明显受到春秋战国之交“周文疲弊”、“礼崩乐坏”的现实文化语境的影响,他们处理情欲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操作办法既沿袭了儒家文化系统内部的历史性与脉络性,又与各自整体的学术理念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问题域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所描写的生活场景是一个个热门喧器场面的融会与凑集。无论生日、节日,还是普通的欢庆宴饮,甚至葬祭,都充满着众多人物对种种虚幻不实的外在物象的痴迷。在旺盛的原始欲求的作用下,作品中的人物失去可以控制和约束自身行为的理性,完全沦为原始欲求的奴隶。热门喧嚣的场面下,蕴涵着浓重的虚幻感和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一个女性形象安娜.玛丽娅进行细致文本解读,对这一女性形象身上具有的"安娜"和"马利亚"两种矛盾气质冲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一个女性在面对情欲和道德时,在面对"本我"自然欲求和"超我"理性时,所经历的——从灵魂的禁锢,到激情的释放,最终重又复归死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深入剖析《金锁记》中曾七巧的形象,通过封建家长制、金钱、情欲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妇女在封建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的迫害之下,没有情爱、人格畸形、由被吃变成吃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