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谦翔先生给“语文”看上了绿色,称之为“绿色语文”;王君女士给语文着上“青春”色,称之为“青春语文”;因为中、高考“语文”的急功近利、惟考是图,于是有人又给语文着上了“灰”色.称之为“灰色语文”……而我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无需着色!  相似文献   

2.
有同道问:时下语文教育的主张和说法很多,有“本色语文”“绿色语文”“人生语文”“快乐语文”语文主题阅读”“高效语文课堂”等等,你为什么还要提出“语文养成教育”呢?这源于长期以来我对语文教与学的一种感悟与认知。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着力探求语文教育本质,语文教育本质是语文教育理论中执一驭万的关键和枢纽,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始终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语文教育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语文教育理论界要研究它的本质。只有正确树立语文教育本质观对语文教育的制约处于首位的观念.并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且切实处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之间的谐和关系,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理解并把握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4.
黄厚江提出的“本色语文”强调“语文本原”“语文本真”和“语文本位”.其中,“语文本原”是目标和任务;“语文本真”是规律和途径;“语文本位”是方法和效果.“本色语文”揭示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规律是:追求实实在在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追求智慧而充实的课堂对话;追求朴素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态.  相似文献   

5.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6.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语文倡简”?语文为什么“倡简”?先前我们曾就这些问题作过专门的探讨,陆续撰写了一些关于这方面思考的文章“。语文倡简”工作室总顾问张庆先生还就当前“语文倡简”的必要性发表《语文教学必须“倡简”》一文。(见《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02期)文章指出,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那么,语文该怎么简,简去什么?本文试就关于“语文倡简”的热点问题谈些个人体会。一“、语文倡简”不是“简单语文”近来,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北有京…  相似文献   

9.
“语文”、“味”的含义为何呢?“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10.
守住“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发挥教学设计功能,完整语文教学元素,紧贴语文“本味”;借助潜入语境功能和图式建构功能,激发语文“趣味”;在善用资源中悟“巧”,在品析语言中会“巧”,体验语文“巧味”;读出真感,写出真情,审出真美,践行语文“真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语文教师要善于打通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准确选择和有效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课标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并提出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文学教育》2008年1月发表了郑新的《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文。文章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过分强调“人文性”,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4.
童真语文,即儿童的语文、真实的语文、适切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是本位语文,养护儿童的“真性情”;真实的语文是本色语文,贴近儿童的“真生活”;适切的语文是本场语文,发展儿童的“真素养”。童真语文三“本”一体,以实现“用每一个40分钟玉成师生一生‘童真’”为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于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入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和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本身就是语文内在“言与义”的矛盾,也是语文外在“情与境”的矛盾,但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谈“语文”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是它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味”,就成了一个重要命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多“读”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品”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写”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中应最大化地发挥“语文园地”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感到“语文园地”的教学充满趣味性。本文结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内容,通过调换、重组“语文园地”的教学顺序,整合、拓展“语文园地”的教学内容,丰富、具化“语文园地”的教学形式等多种教学策略,探讨如何使教材教育价值最大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性”就是一个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可能的要素,进行一番“像,还是不像”的判断的尺度。“语文性”是语文课程特有的、必要的概念。用“语文性”这一尺度来判断,我们就可以知晓,语文教学是不是符合以及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符合语文的性质和特点。符合,即意味着“有语文性”;高度符合,就意味着“很有语文性”;如果不符合,就意味着“语文性欠缺”或“失去了语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