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学校建设与发展定位的需要与要求,这应当成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及建设与发展定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教学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意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注意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效协调与配合。  相似文献   

2.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优秀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作为支撑,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则是影响商务英语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文章以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效为出发点,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养的提升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两个层面,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育人观,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是学校德育工作制胜的关键。教师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把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和育人能力视为学校德育的关键。教师要更新育人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关爱学生,要成为每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忠实伙伴和领航人。要整合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事务的科学合理治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学生事务的"规范、民主、高效、协商"运转是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标尺。为此,从多边治理理论的视角构建"多主体、多中心、多纬度"的现代化学生事务治理模式是高校科学化内部治理体系构建和高水平治理能力培育的重要举措,应该从学校、学院、学生、社会、家长五个主体,构建学生事务党务、行政、教师、学生、家长的五元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学生事务的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落实好"双减"并形成多方联动育人机制,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本校实践,从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学校层面:做好把关定向,发挥引领作用首先,学校要做好落实"双减"政策的导向引领工作,把"双减"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结合,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以此为前提,科学设计学校"双减"工作方案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以科技科研合作为切入口,坚持互利双赢原则,在良好的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吸纳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师来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作为学校"技能型"教师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把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顶岗实践,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队伍是影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设计实施了"四大工程",以"校企互助教师培养工程"为例,分享该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经验。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16,(7):24-25
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持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专业水平为重点,以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为抓手,提升教师育人为本的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秘籍1.出台倾斜政策优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配置一是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市统一标准的绩效工资制度,基本消除了区域间、区域内不同学校间教师待遇的差距,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奠定基础。2015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搞活分配,强化教师激励。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给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新方向、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与之相应,新时代也要求高质量教师在四个方面实现使命的迭代:一是在初衷使命上从立足课堂走向扎根中国,即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树立崇高师德、投身教改浪潮;二是在核心使命上从培养人才走向立德树人,即增强育德意识、丰富育德内涵、提升育德能力、创新育德路径;三是在专业使命上从传道授业走向专业创造,即发展专业智慧、提升专业素养、开展专业生活、学会专业创造;四是在社会使命上从管理中心走向协同治理,即树立治理理念、推动协同治理、提升治理素养、创新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实质。在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在学校这个大的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教师资格认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成为研究者,提高自身的行动研究能力,接受教师继续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顶岗实习中高师生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具有特殊的路径。当前的指导模式主要有跟队指导、基础教育学校指导、名师培训、专家讲座、班主任指导等,在过程中有着顶岗与实习之间的矛盾、成长与培养的交替、实践与学习之间的共同发展、压力与奉献精神的催生等特点。在指导模式的发展上,要注意采取多种指导模式结合的系统模式,并注意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利于高师生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2.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所高校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因而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该文以新疆兵团高校为例,就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从业心态和职业道德状况等问题,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育实习,作为联系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学习与未来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是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专业社会化与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现实主义"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以傅乐的教师关注理论为基础,重视教育实习与理论学习的紧密融合,大学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的合作督导,以及实习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实习都会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职业中专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队伍定位低、严重缺编、梯队建设效果不佳、培训力度不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等问题,要通过确定合理的队伍编制、明确分工与职责、设立合理岗位,加大培训力度和制度建设等有力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5.
对村校微观问题样态的描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通过对一位从教36年村小高级教师的访谈发现:农村教育政策过程存在"微观障碍";村校布局调整的直接受益主体是学校和政府而非家庭;村校留人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而非"经济性";教师管理存在授权自主和加强干预的选择性困境;村校教师存在"45岁退休"现象;村校教师收入的参照系是同村村民而非城镇教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管理上的主动回应:第一,利用重要科研平台为农村教育管理提供专业支持;第二,建立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数据库为农村教育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第三,注重农村教育政策生成的"自下而上"逻辑,建立村校管理信息上报制度;第四,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持续、过大的工作压力对教师个人及学校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频繁的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专业能力缺乏、工作任务过重或不足、职业发展受挫等是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学校可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进学校管理、建立优良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实施教师援助计划等,帮助教师消除或缓解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师为我国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小学教师培养的丰富经验。当下随着中师退出教师教育的舞台及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形成了深厚的中师情结,其中蕴含着择优录取形成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豪感、提前录取促成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动机、就业待遇提供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综合化课程培育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小学教师培育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二十多年来,我们用着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观念上实现了由"管"到"治"的转变;在实施中实现了由"要求"到"激励"再到"自我实现"的跨越.文章就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作法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般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轨迹。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较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优秀教师的主要特征。一般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的策略主要有愿景性策略、主体性策略、方法性策略、知识性策略与情感性策略等。  相似文献   

20.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也对传统师范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面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师范院校只有树立应用型教师培养理念,明确应用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构建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上的优势,提升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