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水浒传》的英译活动经久不衰,离现代最近的两个译本沙博理译本和登特·杨父子译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译本。但是沙博理和登氏父子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本文将就这两部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学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青 《海外英语》2013,(16):116-117
水浒108将绰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如何传达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是绰号翻译的关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绰号中意象的翻译,并总结出成功的意象翻译要实现原文在译文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相似文献   

3.
水浒108将绰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如何传达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是绰号翻译的关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绰号中意象的翻译,并总结出成功的意象翻译要实现原文在译文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相似文献   

4.
邹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87-89
以Christiane Nord的文献型翻译策略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沙博理先生的英译本Family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该译文属于一种有效的适度的文献型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适度的文献型翻译是对Christiane Nord的文献型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Christiane Nord的文献型翻译策略为理论基础,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沙博理先生的英译本Family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进而说明它属于一种有效的适度的文献型翻译。它既较好地保留了原著文化,又考虑了外国读者的接受力,可谓鱼和熊掌兼而得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沙博理和登特杨(男性译者)所译《水浒传》为对照本,结合译者赛珍珠(女性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及女性身份两大要素,探讨不同性别的译者传译《水浒传》女性形象时的翻译策略与立场差异:沙博理和登特杨译本奉行与原作一致的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立场;赛译本却从女性角度出发,引导目标读者重新评价被封建意识形态烙上负面印记的女性人物,修正了《水浒传》原著中被歪曲的女性人物形象,构建了积极反叛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加符合西方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李青  廖晶 《海外英语》2013,(3X):171-172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为书中108个英雄好汉都冠以绰号。这些绰号展现了人物的鲜明的性格和生动的形象。绰号的选词精炼,每一个字眼都饱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绰号比翻译一般的文学文本更具有挑战性。该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赛珍珠和沙博理对动物类绰号的翻译作简要的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峰瑞 《现代英语》2023,(22):106-109
现如今,中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让国内优秀文化走出去,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来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奈达(1993)[1]所提出的目的论三原则,结合《论语》中各篇章节的内容,将理雅各译本(1893)[2]、辜鸿铭译本(1898)[3]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翻译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出更加适合文化外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西德尼·沙博理,这位来自美国的犹太人渴望并加入中国国籍。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利用双语能力和双重文化积淀,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仰。本文主要罗列整理沙博理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成就,并对沙博理的翻译思想整体特征进行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式菜名英译一直具有较大难度,误译现象广泛存在,翻译质量有待提升。文章先就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佳作《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能力除了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翻译技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翻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典籍英译这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者主体的翻译观尤为重要。只有实现翻译观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意识、语篇意识与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优秀的典籍英译人才,实现典籍英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名家对其英译进行了尝试。本文通过对《关雎》不同英译文本的对比研究,指出其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每种译文的利与弊,找寻汉诗英译的标准以及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如英译的基本概念、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国学及文化典籍的界定与分类,版本的选择与注释疏解,以及今译和英译的诸多方面,从其具体所涉及的词语、句子、篇章层面的转换与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有助于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