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重庆市为例,结合重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现有发展情况,分析其不足,提出发展构想,构建完善的重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2.
丰晓枫 《科教文汇》2023,(8):181-184
15分钟阅读圈建设是当前全国各城市普遍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之一,具有目标具体、服务亲民、百姓关切、社会反响大等特点。该文详细阐述了15分钟阅读圈的概念,厘清了阅读圈与阅读空间的区别,并以安徽省为例,围绕阅读空间建设,总结了近些年15分钟阅读圈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可识别性和地域性危机正步步逼近。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风格定位的重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为人的交往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建设具有可识别性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解读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因素,探索城市与人的依赖关系,寻找独特的城市文化属性,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迅速提高,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十分重视,各个城市在公共空间营造和公共环境改善上面的投资也是逐年增长。本文先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最后讨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建设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科学评价公共空间安全,围绕如何整治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无锡特色分馆建设为例,介绍了特色分馆发展现状,总结了特色分馆取得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特色分馆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外部空间是城市外在形式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部分,是当今城市设计的焦点问题之一。论文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自身的复杂特性,拟从两个层面予以把握。首先,从外部形态看城市公共空间,它是形式丰富多样的;其次,从其背后深层次看,其有着内在的运作机制。论文通过对两个层面的分析与研究,相应得出其内在本质联系,从而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城市浅层地下公共空间具备抵御不良气候的特性,在寒地冬季具有很高的舒适度,利于寒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能够大幅度提高寒地城市冬季宜居指数。从分析寒地城市的环境特点入手,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历程,分析了浅层地下空间在自然采光与可达性上的的独特优势,指出浅层地下空间的有限性,以及作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适宜性,并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的简要辨析,阐明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系统构成和特性。明确公共空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利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少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被占现象严重,且存在盲目的景观设计.根据现有城市现象总结了几点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美观、环保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已经成了彰显城市特点、助力城市化进程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浅析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点,探究如何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打造城市公共空间新面貌。  相似文献   

12.
以张家口市为例,对旅游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引入行为场所理论,通过对其基础理论和一些公共空间的案例分析,对旅游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的设计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持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公共空间批评是对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梳理,是对空间的强化理解,是对批评对象理性、自觉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空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就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从建筑批评学的功能、社会、形式、文化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景观空间变得更加多样化.本文主要阐述现代城市景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从城市整体景观现状出发,分析城市街道空间、广场景观空间、公共绿地空间的多样性,更好的营造现代城市景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与公共设施——景与物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星  阮鉴 《科教文汇》2008,(2):183-183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构成了一个个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则正是探讨如何来设计这空间,使之与建筑物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都市的统一体。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应要求这一公共空间建筑“公共化”、“城市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逗留、休憩场所,方便以及合理的公共设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合理的处理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建筑等的谐调关系是城市环境设计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构成了一个个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则正是探讨如何来设计这空间,使之与建筑物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都市的统一体。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应要求这一公共空间建筑"公共化"、"城市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逗留、休憩场所,方便以及合理的公共设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合理的处理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建筑等的谐调关系是城市环境设计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通过多方面影响着城市街区空间人群的公共健康。在特定环境下,不良微气候环境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健康威胁,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对街区微气候能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探索气候变化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提出以空间使用主体为基础的设计思路,进一步对城市街区空间影响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的设计要素进行优化,为城市街区更新实践及理论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寒地城市及其气候特征,总结气候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提出顺应寒地气候特征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刘家妍 《百科知识》2021,(33):22-23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使用及观景体验,传统的景观设计多以健全人群的需求为主,忽略了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正在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特殊人群而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忽视了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与观景体验.以弱势群体的观景体验为目的,对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优化提升,能够丰富弱势群体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居住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然后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满足住区居民的这些需求。本文通过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得出一系列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的特征和需求,并针对这些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改善现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设计师以后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