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社会对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但对素养概念的把握或使用却非常随意,归纳来说,多是基于朴素经验的臆断,或是偏于一隅的片面分析.为了给素养概念以更明晰、更学理性的界定,研究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知识观为依据,在揭示知识与思维关系的基础上,从思维能力触及素养本质,完成对素养内涵的把握.研究认为:一个有素养的人,是建立在强调其作为完整的人的立场上,经过长期且足够广泛的自知识开始的学习及与之相伴随的思维训练,形成了成熟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发展能力,具有丰富美好、稳定内蕴且自然显露的价值观或世界观,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章希望借此说明一个问题:必须自"人的发展"开始追问,并一以贯之地以给定知识观为起点进行演绎,才是把握素养内涵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无法理清思维与知识的关系是思维评价工作一直没有取得有效突破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皮亚杰已经为这层关系的解释提供了答案,但一直被人忽视。文章从皮亚杰知识观出发,也即从知识与思维的内在一致性观点出发,以比格斯SOLO分类理论为辅助,重新认识“思维水平”问题,最终从知识结构与思维过程两个方面讨论思维的可“观察”性及思维水平的可评价性。最终所得结论为,借知识结构的间接考察和对思维过程的直接观察是思维评价的两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落地"是"知识"教育向"人性"教育的跨越,是教育价值的升华.从解释学的视角出发,教育具有解释的特征,核心素养"落地"的核心存在于教育主体在具体教育场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解释"之中.核心素养"落地"图景具有非限定性、可拓展性,以"人"的丰富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指向,但教师"理解"的主观性、局限性,学生"理解"的先验性、滞后性,导致核心素养"落地"图景的价值位序存在一定局限.理想的核心素养"落地"图景建构在于理想化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4.
知识问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探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有必要在认识论层面厘清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知识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知识在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定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知识误读遥相呼应。基于境域性对知识性质进行重构,意味着课程知识不再是纯粹的命题陈述之网,而要经由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来生成。学生对知识发现情境的"再现"与价值辩护过程,也是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知识因而具有学生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结束了过去"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适当的知识练习与训练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有效且必要的;知识变式练习是为了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需要依托一定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对于文学经典的学习是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并不互相对立,而是彼此内在促进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追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优良的传统.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理解知识,可以发现新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知识理解的特点进行梳理,以及对学生知识理解进行研究,论述了知识理解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机理,首先应澄清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与素养生成转化的一体化教学策略。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但是现实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上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哲学教学中应告别简单、浅表、冰冷、孤立,使知识有气度、深度、温度、厚度,化知识为素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构建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型教师知识迫在眉睫。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具有整合性、情境性与德性等特征。新的教师知识的发展需要如下对策:以人格教育为本的通才教育、注重教师个体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目标。文章基于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调研,提出了理清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关系、对比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建立地理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等促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举措,并反思了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地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关,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本着“深度教学”的思想,让学生在构建知识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状态更好,那核心素养落地就越容易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