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善扑功 善扑功是清代善扑营所习的摔跤功法。清代,摔跤(被称为“演布库”)得到大力提倡,清廷在领侍卫府(侍卫处)专门设立御跤队,称为“相扑营”(后改为善扑营),从事训练宫廷专业摔跤(即官跤)的实战与表演工作。善扑营分东西两营,东营在北京交  相似文献   

2.
中国摔跤历代名称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摔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它的称谓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先秦时摔跤称为角力、相搏、手搏,主要用于军事训练。秦时正式定名为"角抵",开始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汉代摔跤称角抵、武戏,出现职业化倾向,形成三种固定风格。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相扑、蚩尤戏、争交。唐宋时期摔跤活动达到高峰。明清摔跤多称布库、撩脚、撩跤、掼跤,并且进入泛民间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历代角力名称变迁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力是中国古代起源较早的一种徒手对抗性体育项目,也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项传统竞技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角力、相搏、手搏、角抵、相扑、蚩尤戏、争交、布库、撩脚、撩跤、掼跤等诸多称谓,今日已经演变成为世界六大跤种之一的中国式摔跤。因此从文化学上对角力的名称变迁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这一传统竞技比赛活动的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4.
《少年体育训练》2008,(6):30-30
要想使摔跤训练有序的进行或少走弯路,就要抓住摔跤训练的“纲”。根据摔跤项目的特点,我认为摔跤训练的“纲”有四个方面,即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根本、速度是灵魂、耐力是保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通过对中国式摔跤中“把位”与技术使用的关系、中国式摔跤比赛中技术使用特点以及技术训练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固定把位”条件下技术训练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影响,为中国式摔跤教练员指导技术训练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摔跤“环节”训练是摔跤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摔跤比赛不仅包括站立摔、跪撑摔,而且必须有站立到跪撑的“直接”摔。所以摔跤技术在比赛中是站立、跪撑摔法,各种进攻、防守反攻动作的综合运用。环节训练就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缩短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时间,选段配套技术之间的时间和幅度,从而适应现代摔跤比赛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摔跤全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6日,山东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山东莱芜举行。当前的中国体育事业围绕着“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中心开展。中国式摔跤是非奥运会项目,已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后被全运会拒之门外。而据我所知,也很少有民众出于“健身”目的习练摔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受重视的非全运会项目的省级比赛却吸引了一批人从各地远赴莱芜观战。一些人正在酝酿启动中国式摔跤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运动员的选材、项目的包装、商业赛事的建立以及世界化推广和项目长期的发展。一项全新的赛事“中国跤王争霸赛”将于2004年6月开锣,而中国式摔跤职业联赛也将在下半年推出。中国式摔跤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  相似文献   

8.
从摔跤规则演变看我国古典式摔跤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摔跤新规则的特点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 ,结合九运会比赛执行新规则后的技术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古典式摔跤站立技术的各种手法“转移”和“过胸摔”技术使用率和成功率都高于其它技术 ;古典式摔跤跪撑技术的“滚桥”和“提抱”技术是得分的主要手段 ,跪撑技术是比赛决定胜负的重要手段。预测了我国古典式摔跤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由式摔跤有别于中国式摔跤及日本的柔道。它是在没有衣服可供抓握的情况下进行进攻、防守、反攻、直致双肩着地或以分数多寡来判定输赢的一种国际式摔跤。“跪腿”这一技术动作最早起源于蒙古式摔跤,名字叫“得和乐”,它是采取对对手小腿施技而摔倒对方得分的技术动作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酷爱摔跤运动,这是有渊远的历史根源的.摔跤,最初起于远古时代的“蚩尤角抵戏”,抵戏和现在的摔跤略有不同,主要比赛方式是头戴牛角,相互对顶,谁将对方顶到规定区域以外,谁就是胜利者.这种抵戏运动,又称“角力”、“贯交”、“校办”等,比赛的方式大都是较量与技巧的对抗性运动. 到公元前一世纪,角抵逐渐演变为“摔跤”,军营中尤其普遍,是一项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汉代以后,摔跤已从民间的自由嘻戏变为皇室成员的消遣活动.汉  相似文献   

11.
“快速主动、全面连贯、勇猛顽强”是现代摔跤运动的特点。其中“全面连贯”是摔跤技术发展的趋势。纵观各种比赛,我国的摔跤水平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技术连贯性不好,是主要原因。本就连接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训练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桑劼式摔跤     
桑勃式摔跤起源于苏联。桑勃是三个俄文字母(SAMBC)的缩写,意思是徒手自卫。它是苏联人在本国民族摔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擒拿自卫技术而创立的一种摔跤。桑勃式摔跤可以应用中国式摔跤技术,也可以运用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柔道的站立技术,它把这几种摔跤技术的长处,融为—体,桑勃式摔跤以摔为主,比赛时可以抓上衣和腰带,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允许用腿使绊,把对手摔倒。比赛是在一个直径为九米的圆形地毯上进行。一场比赛分为两局,每局时间为三分钟,两局之间有—分钟的休息时间。运动员按体重分为十个级别。比赛设有团体赛和单项赛(个人赛)两种比赛形式。比赛分为“完全胜利”,“优势胜利”,“得分胜利”和“对方受警告被取消比赛资格而胜利”。运动员使对手身体腾空后背部全部着地,而自己仍然保持粒姿势,  相似文献   

13.
山西"挠羊摔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山西忻州、定襄、原平三市县盛行摔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人口近百万,其中参加和爱好摔跤的人,约占百分之七十,是名副其实的“摔跤之乡”。据传,忻州、定襄、原平跤乡的摔跤运动,起源于800年前的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以“角抵”训练士兵。岳飞被害后,其部属被谴散,其中有一名忻州籍的士兵陈效婴回到家乡,就将在军中所学之摔跤技术传授给乡亲。从此,摔跤便作为人民强身和自卫之术,一传十,十传百地广泛流传开来。800  相似文献   

14.
中国摔跤运动史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摔跤(中国式)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我国历史上摔跤活动,从轩辕、秦汉、隋唐、五代……直到满清,其风历史不衰。在不同历史时期,摔跤有不同的名称,如:角抵(角觝)、角力、相扑、掼跤、撩跤、争交等。近代叫摔跤。“角抵”这一称谓出现最早,是我国秦汉时就巳流行的一类体育运动。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这种“角抵”是一种包括摔跤在内的习武形式的戏乐。  相似文献   

15.
摔跤是最古老的体育运动,据信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在古埃及、古罗马、印度等地早就流行。中亚、东亚各民族都十分喜爱这一活动。在中国、蒙古有蒙古式摔跤,在日本有相扑、柔道,在朝鲜有朝鲜式摔跤。土耳其人与他们的中亚邻国人民一样,对摔跤情有独钟。不过,他们的摔跤与众不同,叫作“涂油摔跤”,跤手们要在身上裸露部分涂满油脂。 在土耳其全国,每年差不多有300场涂油摔跤锦标赛,最大、最精彩的一场是“科尔皮纳”。科尔皮纳在6月份举办,比赛历时3天。前后共有一个星期,跤手和观众们象过节一样兴奋。科尔皮纳大赛从1361  相似文献   

16.
1994年9月24日,全国著名的“摔跤之乡”山西忻州市摔跤比赛馆,红旗招展,彩球高悬,94年全国摔跤锦标赛在这里举行。来自天津、山西、内蒙、辽宁等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是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其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主要有赛马、射箭、摔跤、赛骆驼、打布鲁等。“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特有的包括传统体育活动的盛会,多在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之时举行。那达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的那达幕大会除包括传统项目摔跤、赛马、射箭外,还增加了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棋类、拔河等比赛。摔跤(搏克) 摔跤是那达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幕。只举行摔跤一次的称“耐拉那达幕”。耐拉即友谊、娱乐的意思。蒙古式摔跤,首先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将  相似文献   

18.
满族的相扑     
相扑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清代相扑十分盛行。相扑,满语叫作“布库”,蒙古语称“布克”。满族相扑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蒙古族的习惯。 蒙古各部非常喜爱相扑,在大的筵宴时就要进行相扑之戏。蒙古厄鲁特部在相扑时,都是“袒裼而扑”。这对满族有很大影响,满族  相似文献   

19.
在古典式摔跤兴起以后,18世纪末欧洲又出现了另一种摔跤的形式——自由式摔跤。它不仅可以使用古典式摔跤的技术动作,而且可以用腿使绊和抓抱握下肢,使观赏性更高,技术动作更加复杂多变。在圣路易斯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自由式摔跤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科技时代,自由式摔跤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训练也要求更加科学化。由于国际摔跤提出“积极主动,技术连贯”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后抱腰滚桥”是摔跤比赛中最常见、得分最多的技术。本文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比赛的录像和技术统计进行研究分析,强调后抱腰滚桥技术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为今后古典式摔跤的基础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