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与共情方面的现状以及共情在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和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但是共情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与共情三因素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显著;在家庭所在地上,亲社会行为的匿名性维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在年级上,公正世界信念的总分和一般公平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大一高于大四;共情在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部分中介变量。因此,为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走向社会,要激励大学生养成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增加亲社会行为,提升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利他倾向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都具有内隐利他倾向;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利他反应时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内隐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外显利他倾向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200名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在公正世界信念和内在不公正因子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独生子女在公正世界信念和终极公正因子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公正世界信念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城市/农村)和文理科的差异对其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非公正视角下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支柱.缺乏公正,不同群体和阶层的行止将凸显出偏私,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道德.由此,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会迟滞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消除非公正,必须做到"三破":破除非公正观念;破除制度缺位及监督疲软;破除惩罚乏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具有敏锐感受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公正世界信念不仅受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将遵守人伦道德看成个体的一种价值评判,具有符合公正、公平的正当性和适宜性;同时,强调团体主义精神,看重“大我”,服从规范;强调“和”“合”,重人情,好面子;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公正对待。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世界公正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文化因素,才能正确地了解与评价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主观幸福感总量表对516名高中生进行间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要显著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负性生活事件与高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3)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的效应值为18%,即负性生活事件在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剥夺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5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对剥夺感、公正世界信念和人际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剥夺感可负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和人际信任,公正世界信念可正向预测人际信任。公正世界信念在相对剥夺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性别可以调节相对剥夺感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人际信任的前半和后半路径,在男性中这一中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采用感恩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河南省和湖北省某2所普通高校767名获得助学金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感恩、公正世界信念、学习投入两两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感恩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感恩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投入,还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公正感与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2采用文字材料启动大学生公正感,考察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控制组和低公正感组相比,高公正感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更高。研究3进一步检验了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社会流动信念在公正感对社会责任感影响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维护社会公正增强大学生公正感,可以通过树立社会流动信念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公正世界信念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现状及其特点,可以帮助高校寻求调控和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均值具有较高水平。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均值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则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用成就动机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前瞻人格量表三种工具对51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用相关、回归及结构模型验证等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趋近成功动机与公正世界信念及前瞻人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回避失败动机除了与公正世界信念的"自我现在"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外,与公正世界信念及前瞻人格都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归因量表》为研究工具,以17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公正信念与归因现状进行研究,因此,发现存在以下情况:大学生有较好的公正信念,归因以内归因为主;男女大学生在努力程度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努力归因;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公正信念、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公正信念与归因存在一定的关系,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对公正信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运气对公正信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事件归因影响了大学生的公正信念.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对460名犯罪青少年与582名未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了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特点、情绪适应的状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而未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差异不显著。同时,犯罪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未犯罪青少年,而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未犯罪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与未犯罪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均可负向预测抑郁,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犯罪青少年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的对待更为不公正,且存在着严重的情绪适应问题;犯罪青少年良好的公正信念有利于其狱内的情绪适应。  相似文献   

16.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促进机制,逐渐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深入探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揭示歧视知觉"如何"及"何时"影响生活满意度,选取北京897名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教师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3)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受到教师支持的调节,相比低教师支持水平,中介效应在高教师支持水平的流动儿童中更显著。研究结果启示,为提升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一方面需要降低歧视知觉和提升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增强其领悟和利用教师支持的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为探究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5所高校1229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成绩排名及家庭经济水平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差异显著;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社会责任感三者之间呈现两两显著正相关;感恩在公正世界信念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各高校在为国家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时要注重个性化差异,同时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增强其感恩意识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在公正信念和终极公正信念的研究视角,对高考这一重要生活事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个体存在用高考公正信念应对高考公正威胁,在承认其维护心理健康作用的同时,应关注高中生的高考公正信念异化表现;2)实际参加高考可以导致高考去魅化,其实质是高中生把学习狭窄等同应考本身后导致的学习公正信念损伤;3)高考公正感与高考内在公正信念之间存在非线性的V型关系,公正感的强度而非正负感受更能预测个体公正信念,高中生悬置对高考公正的感受和体验会损伤高考公正信念,进而损伤学习公正信念,并带来后继学习内在动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对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研究,基本上是由于中国社会的不公正程度在加剧,社会不公正所带来的后果值得高度重视。为此,学者从实施宏观调控以调整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推行政治民主化等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对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再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的理论模式,对社会公正和政府责任的研究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了解民众对社会公正和政府责任的期望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手机时代青少年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手机冷落行为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手机冷落行为量表中文版和获得感问卷对3 104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生活事件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获得感;(2)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冷落行为在“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和直接路径上(“生活事件→获得感”)起调节作用。简而言之,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及其个体差异,为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