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风赋》《雪赋》分别构建了“风”和“雪”两个意象。本文试图在尊重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特点基础上,借鉴现代西方意象的理论来分析比较这两个意象构建方式上的异同,以深入把握此二赋所表达的两个意象的特点。本文认为,《风赋》中意象的构建方式有两个特征,即铺陈和主观选择;《雪赋》中意象的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体现在:一是物象取象范围的扩大;二是在成熟的意境中来深化意象之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浒传》中乡村意象的文本解读,具体分析了“村景”、“村酒店”和“村庙”等意象,从诗化的语言中探究所蕴涵的俗文学里文人化因素和其创作倾向,从模式化的内容中发现民俗文化的痕迹。乡村是《水浒传》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环境,解读其中的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水浒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黄诚  张骏 《现代语文》2007,(1):30-31
“精心营构意象,是端木蕻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他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广阔的天地采撷具有特色的事物,加以富于智慧火花与艺术灵性的熔铸,在作品的语境中,形成了鲜明生动而意味深长的丰富意象。他所创造的意象,若按来源属性来分,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如草原、月亮、土地、大江、大山、乌云等;社会文化意象,如护心佛、债券、跳大神、万岁钱等。诸多意象中,有单独的意象,也有复合的意象群。笔者在这里主要谈《鴜鹭湖的忧郁》中的月亮意象。  相似文献   

5.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明月”是中外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美学意象,但对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歌德的《对月》是“月亮诗”的代表,在对经典抒情诗《月下独酌》和《对月》的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美学蕴涵的比较分析中,阐释出意境的美学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文本所营造的意象和文本的审美理想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艺思潮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桥》中“桥”和“水沟”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并通过阐释其一张一弛、有节有度的艺术技巧,来分析文本内蕴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1.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天堂鸟》与《牵手》是出自男女不同性别的当代作家,对比分析两个文本的男女艺术形象,揭示出一个家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家庭观的问题。即摒弃家庭唯我观思想和家庭唯他观思想,充分尊重并体现家庭男女双方的平等主体性。唯如此,才能建立和谐完美的家庭。这需要家庭男女双方都要更新思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宋代山水画本体为考察对象,从与山水画表现休戚相关的"笔墨"与"丘壑"两方面展开论述,探求宋山水画的笔墨特点及与山川造型的结合,从而阐明宋山水画是作为主体意识显现的"笔墨"与客观物象("丘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栏杆”一词从汉朝出现到在宋词中多次出现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在宋词中 ,凭栏的心情大致有以下几种 :闺怨、伤春、忆旧、思乡、伤别、抒愤和怀古。栏杆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登高的习俗和宋人独特的环境有关。反映了宋人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5.
对一种特制酒杯所呈现的图案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解释,并提出了进行实验室模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飞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1):122-123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俄语中动物形象“羊”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成语、固定用语来源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皖籍作家吴组缃的短篇小说《菉竹山房》学界解读纷纭,分别在叙事学、文化研究等层面取得了成果,但忽略了小说的地域性研究。本文分别从诗意的自然生态、厚重的人文传统、不幸的留守女性、严谨细腻的叙述、现代意识的观照等方面解读《菉竹山房》所呈现的皖南地域生态。  相似文献   

18.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诗人对"歧路"的意象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顾子欣先生深受"中国式"理解的影响而有了对弗洛斯特"The Road Not Taken"与众不同的翻译。文章通过探讨这种翻译背后的原因,强调诗歌翻译必须基于创作背景以达到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飞鸟”在台湾闽南语诗中不仅作为美丽风光描绘的部分,也昭示看台湾诗人漂泊思归的复杂的心路历程。飞鸟是关连故乡和羁客的“使者”,穿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故乡的信息;飞鸟是个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它反映着诗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迫切希望。闽南语诗本土化的书写,并不单指语言的本土化,同时也是台湾诗人思想情感的本土化.“飞鸟”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台湾诗人在羁旅、流浪中艰难寻根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