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建微 《家庭教育》2007,(3S):32-33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的用餐时间成了家人相聚的良机。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国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无形的“餐桌礼仪教育”:美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进行环保教育;日本许多家庭的餐桌犹如课堂,他们称之为“食育”。大人在餐桌上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升初”硝烟的弥漫中,许多孩子正在经受天气的升温和升学的煎熬。家长给他们准备了好多个“证书”,印制了精美的简历,正领着他们“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接受“面试”的甄别和“测试”的遴选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五一”黄金周已悄然落幕,放假的中小学生们也结束了一周的补习和培训,匆匆踏上新的“征程”。记者了解到,“五一”七天长假,有很多学生都是在忙碌的课业中度过的,与许多孩子的期盼相反,长假的休闲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相似文献   

4.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对他说“不”的时候了。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他们的请求说一声“不”。  相似文献   

6.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很多,许多孩子还会用各种行为方式来测试父母对自己的容忍度,此时。他们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可能就是父母眼中的“不听话”。  相似文献   

7.
朱锋 《山东教育》2005,(21):38-38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双语学校”,苦于孩子学不好英语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转学,争先恐后进入“双语学校”。其实.不仅许多家长不理解什么是“双语教学”.有些办“双语教学”的学校也未必真正了解“双语教学”的概念、目的,否则就不会在师资、教材、社会环境均不具备的备件下办“双语学校”、搞“双语教学”了。  相似文献   

8.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年幼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许多遍,他们总是不肯听,此时,父母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然而,怎样算是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不听话是否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又应如何来处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刘建国 《青年教师》2006,(10):29-30
一、培养孩子要有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会百折不挠地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才会有幸福的人生、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对孩子多鼓励,少贬低;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能用言语讽刺、挖苦、打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要时时刻刻为孩子的成长着想。现在不少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设置奖项,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期结束时,都能得到一张荣誉证书,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从小都能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最棒”。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2004,(1):51-54
长大成人后,对少年时的受教育的记忆早已淡忘了许多,剩下的也都是美丽的“珠串”了。但现在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充斥着“暴力”:从“冷暴力”到“性犯罪”无所不有。不禁令人心生疑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教育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又在何处?针对此,有人指出了问题;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类似事件仍在不断发生,前两天在安徽泗县又有一名初中男生遭老师殴打后自杀。无辜的孩子仍在不断成为“暴力教师”手下的牺牲品。面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怎样让孩子尽量少受伤害呢?  相似文献   

12.
王霞 《早期教育》2001,(23):12-12
秋天到了,我们要采集树叶。我带孩子来到了草地边,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草地上有许多落叶。平时我们教育孩子不要随便踩小草,现在该怎么办?灵机一动,对,让孩子“问问”小草,听小草怎么说。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压岁钱”携带着上辈人的无限爱心,源源不断地进入孩子们的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年年看涨,使如今当长辈的好不犯愁,给少了拿不出手,给多了不情愿。许多工薪族发出了“过年难,难过年,过年怕拿‘压岁钱一’的感叹。可以这么说,变味的“压岁钱”对许多当长辈的是一道难迈的坎,对孩子是一种可怕的“腐蚀”。由此,便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不该给孩子“压岁钱”?怎样为孩子“压岁”?对此,笔在所在地十多所中小学中,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纵观近年来各校各地的经验,笔认为今年大家不妨改个“压岁”方式如何?  相似文献   

14.
我打量着他们:局促不安。躲闪着我的注视。怎么看.心底都难以涌上“喜爱”的感觉。窗外、走廊上.站着四排孩子,许多孩子朝我眼前这些孩子扮鬼脸,昆得兴高采烈。现出格外的得意。是呀,他们可以去上体育课.可以去发足狂奔……留下的这些.只有眼巴巴地羡慕。露出渴望之情。我心里忽地“不忍”:我放飞了一群白天鹅.留下了一群丑小鸭!从来没人这样做过。我这样做了!是不是合适?会不会太“残忍”?  相似文献   

15.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17.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并常常被许多家长用来当作教育孩子学习谦让和分享的好教材。但在现实生活中,重视“谦让”或“分享”的道德教育似乎步入了误区,甚至导致了孩子谦让或分享的心理假象。比如,一位北大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家长们带着孩子出去,往往叫孩子把手里的食物送给别人,由此获得的当然是别人对孩子的夸奖。然而,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什么?——有可能是虚伪。  相似文献   

18.
时下,在部分成年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官”念,已逐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发。有不少孩子产生了“官欲”,甚至染上了“官病”。“官瘾”发作的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高玉霞 《家庭教育》2007,(3X):35-35
女儿测测今年5岁了,闲来无事,我常常会教测测念念古诗,学学简单的字,可这孩子总是分不清“大”“小”“上”“下”这些简单的字。恨铁不成钢的我一见她这么几个简单的字都认不出就气不打一处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孩子应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孩子不会“欣赏”老师、同学,他们往往一发现同学、老师的缺点就指指点点。例如,“XX的身体肥肥的。像只小狗熊。”“我们的美术老师鼻子很勾。像一只猫头鹰,以后就叫她猫头鹰老师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