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蔚 《辽宁教育》2004,(3):29-30
“读读背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教科书》重新改编而增设的“积累·运用”中的部分内容,它的选材新颖别致,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谚语,有富于警示教育作用的格言名句,有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古诗词,有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对对子等。可以说,“读读背背”的出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原有教材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由过去比较单一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转为多元的鲜活的语言积累和运用,重视了在整合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能…  相似文献   

2.
“读读背背”是新课标颁布以后,出现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一种新的语文训练形式。编排设计这类训练,旨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等精彩的语言材料,以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涵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着眼发展,着手读背”应是其教学的基本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这种训练缺乏认识和研究,不少课堂只是为读而读,为背而背,致使这类本来充满新意的训练步人了呆读死背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1.“读读背背”重在“读”与“背”,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2.创设与儿童年龄相符的语言氛围故事情境、教学游戏等,为学生积累语言搭桥铺路。  相似文献   

4.
读读背背     
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读读背背乃是积累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从而自觉去读读背背那些优美的诗文佳句和格言、成语。2.读读背背要和理解、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效果;要“学而时习之”,不断巩固,特别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反刍”,加深理解,在说话、习作和行为中自觉运用和贯彻,提高人文素养。二、习题设计(一)填空1.填字补足成语,读一读。春()花开春和()明春光明()春()似海春风()雨春风得()秋()春花秋风()耳秋高气()秋()冬藏秋风()叶秋…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的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的训练,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有格言、警句、古今诗文等。“读读背背”的内容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和周密安排的,是体现教材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笔者有个外甥,他上一年级时恰好赶上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我的姐姐和姐夫一度不够和睦,常常吵架。他们每次吵架时,被抛在一边的小外甥夹在爸爸妈妈中间不  相似文献   

6.
大修订语文课本的“积累·运用”中的第一题都是“读读背背”,其中安排了不少名言警句、成语、对联或古诗词。怎样教学才能使这些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呢?首先,要让学生把“读读背背”的内容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什  相似文献   

7.
读读背背     
广西教育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诵读教材要求朗读和背诵的诗词、格言、谚语、成语、歇后语、段落、短文等有关语言材料,提高对积累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通过理解、辨析、运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主动地获取有关的语言材料,掌握积累语言文字的主要方法。(三)通过对各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读读背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审美方面受到有益的熏陶感染,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二、自主练习(一)填空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补足词语,背下来。()序渐进不()下问学而不()()览群书集()广益孜孜不()()星满天众星()月群星闪()()风细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三》中的“读读背背”有这样一组词语: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色迷人金桂飘香秋菊傲骨果实累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呼啸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教学这组词语时,我改变了以往“读———说———背”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开放性理解语言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大家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文章?能背背或读读吗?生1:我们刚学过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投影:秋菊傲骨)生2:我从课外书中…  相似文献   

9.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本组有关的一些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成语大国,是成语资源极其丰富、成语文化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成语是汉语言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浓缩本和“小百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珍品.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读读背背”和第三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诵读与积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原先是“熟记成语”,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语的说法,后来编者改成了现在的“读读背背”和“诵读与积累”.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一个鲜明特色,统观全套教材,这类练习不但一以贯之,并有随学段不断增容的趋势:在第一学段的各册中,每次练习大都要求熟记4个成语或词语,而第二、三学段每次练习增加到8至12个.那么,面对这些成语或四字词语就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吗?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把“读读背背”与“积极语用”紧密结合起来(所谓“积极语用”就是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应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探究.现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读读背背”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积累·运用”部分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有与本组内容相关的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教学这方面内容,教师一般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然后交流读书,直到全部会读;最后采用同桌赛背、小组间赛背、男女生赛背等形式达到背熟。整个课堂始终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冷静思考这样的教学,不禁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吗?他们在以后的说话、作文中会运用吗?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往往顾名思义,即先读后背,待达到熟读成诵时便结束训练。“会背”成了训练的终点。…  相似文献   

12.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木组有关的一屿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读准、凑通、读熟,然后再个人背、小组背、集体背。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气氛热烈。不难看出,“读会”成了训练的过程,“会背”成了训练的结果。细想之,不难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了吗?在今后的说话和作中会用吗?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1.“读读背背”重在“读”与“背”,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2.创设与儿童年龄相符的语言氛围、故事情境、教学游戏等,为学生积累语言搭桥铺路。教学目标大体了解成语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及古诗《长歌行》的意思,并能反复吟诵,熟记在心。教具准备教材中插图、四个成语卡片、录音故事《龟兔赛跑》、时钟的滴答声、古筝曲。教学过程一、听故事,学成语(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1.播放录音故事《龟兔赛跑》。(兔子长了四条腿,一蹦一跳跑得可快啦。乌龟也长了四条腿,爬呀爬呀,爬得可真慢。一天,兔子约乌龟赛跑,谁先跑到前面…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08,(4):51-51
问:在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二单元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中的“支支吾吾”应当怎么读?“吾”是二声,但在这里这么读觉得别扭,两个“吾”都变读轻声行不行?  相似文献   

15.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苏教版第四册《练习3》分《学用字词句》和《读读背背》两个板块。《学用字词句》这一版块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读街头牌匾“证券大厦、皮肤病防治所、土产日杂公司批发部、亚新美食城”,并说说这些单位是干什么的,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第二个内容是请学生交流在课外认识的字。《读读背背》这一版块是积累成语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  相似文献   

16.
为帮助学生积累成语,提高语言修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成语的“读读背背”或“熟记成语”。这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刘宏宇 《四川教育》2005,(12):46-46
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是我觉得最乏味的东西。每次教学,都是反复的读、背,然后再拓展一些课外的东西,还是读、背。人教版语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读读背背”是三幅对联,本想仍按原来的路数,先读读背背,再让学生把春节搜集的春联拿出来读读了事。可在课堂上,在与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中,一个精巧的设计竞跳入脑海,生成了别具一格的美丽。  相似文献   

18.
浅谈小学生的词语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是写不好作文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都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块园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七>"读读背背"安排的是读背歇后语,共有八条,其中后三条是:  相似文献   

20.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叫做“读读背背”法。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读读背背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母语,尤为重要。如何读?如何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先说读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