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物学》杂志2008年第3期发表的《生物讲评课教学例谈》一文的例3中,孙丽萍老师对有关基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文章列出的答案有待商榷。原文如下:“例3以基因组成为Aa的水蜜桃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水蛮桃砧木上,所结的水蜜桃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2.
2009年第5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杂志刊登了张巧凤老师的《“圆内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的探究》一文.文中张老师利用构造法,把原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得出结论:圆内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为1、4,是钝角三角形的概率为3、4,是直角三角形的概率为0.  相似文献   

3.
2012年第3期《语文月刊》93页有一篇张志先老师写的文章《“首当其冲”就是“冲在最前面”吗?》,我读后获益匪浅。“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确实经常被人误用,连大报大刊上也数见不鲜。为了强化对“首当其冲”的理解,张志先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使用正确的例句,其中的例2和例3分别是:  相似文献   

4.
课例: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落花生》的一个片段。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小明:第1小节中作者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要用“居然”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l0期潘楷林老师写的《“左.右”为难》一文,文中题(3)的问题是:树应该画在房子的哪边?题(4)的问题是:学生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潘老师对以上两题的判定左右为难。在教学中这类问题也时常遇到,在此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互助县第三中学赵启莲老师在《关于“交子”与纸币》(《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一文中说:“‘交子’就是纸币,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赵老师确认自己文章附图所示纸币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编者按:附图为编者所加,非赵老师之错)就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主题学习活动,选题是个关键环节。《教育文汇》2003年第4期上,赵学华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一文中,对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但是,赵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应“选择非公共性知识的问题”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试述之,与赵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8.
读2005年《生物学教学》第8期“关于酶的几个问题解析”一文提出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是否需要酶的催化 在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002年科学出版社第2版)一书第326页有明确论述:“在原初反应中,最初的电子供体分子为水。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分子在含有Mn的酶催化下,从水分子获得1个电子,水分子的氧以分子形式释放,2个氢原子则以质子形式进入类囊体腔中。”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中小学语教学问题》一中列举过两个“短长教”的典型案例,一位老师把毛泽东的28字诗《为女民兵题照》讲了2小时,一位老师把“天安门”3个字安排了4课时,他称这样的老师为“放胖的天才”。今天,我们将结合教例探讨与之相对的问题——长短教,即用1课时左右完成篇幅在3000字以上章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3期上拜读了一篇见解独特的文章:《有一种伤害叫做爱》。作者以优美而伤感的笔调述说了两个故事,力图阐明教师的爱如何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读罢此文,笔者想问:爱是一种伤害吗?第一个故事,女生作文写得很好,受到语文老师的宠爱。在语文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女生作文特别出色,甚至“也发表了一些东西”。遗憾的是,“她没有考取大学”,因为“数学太差”。笔者不明白,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教好语文,学生数学没学好怎么会是语文老师的错?女生“严重的偏科现象”与语文老师“单方面的引导不无关系”是什…  相似文献   

11.
笔者一次上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教版)时,要求学生看第104页的插图“鄜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牌.并对北宋初年和中期的军事将领的权力作对比。一个学生突然叫到:“老师.铜牌上怎么有阿拉伯数字?1、2、3、4、5……是哪个时候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2002.1.4第三版《西部生态还能恢复吗》一开头这样写:“2001年12月9日,一份时间最新、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向公众展示了目前令人堪忧的西部生态环境现状。”这是笔见到的“令人堪忧”的最近一个用例。类似的表述,像“令人可敬”,1997.10.3《报刊》第三版有章题目为“令人可敬的竺可桢”,2002.7.7《扬子晚报》B8版《老人》一中写道:“国外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独立得令人可敬,尊严得不容一丝怜悯。”至于用来表征形势大好的“令人可喜”,就更是时有闻见了。  相似文献   

15.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4期发表了张维宁和刘荣两位老师题为《巧用“分数思路”解“牛顿问题”》的文毒,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文中选用的四道例题很有代表性.特别是第四例,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两位老师能用算术方法解决“牛吃草问题”(把这类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比“牛顿问题”要妥当些,它是牛顿提出来的问题,牛顿本身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见其数学功底之扎实。但笔者认为。小学生很难理解。现以《巧用“分数思路”解“牛顿问题”》文中的四道例题为例,介绍一种学生很容易接受的解“牛吃革问题”的方法——简易方程。仅供大家参考,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18.
细读贵刊2002年第12期辛晓明老师写的《“扁舟”在何处》一文,颇受感动。对辛老师精辟的分析深表敬佩。但笔者认为:作者的观点不够妥当。其理由如下:辛老师在文中写到“人教版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中,就像一叶扁舟’。”“因为比喻句除了要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切近一致外,还需要表述合乎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贴切、准确。”所以这个句子需要修改,并且“至少有两种改法:(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海中,就像一叶海上的扁舟。(2)………  相似文献   

19.
徐立英 《山东教育》2004,(23):24-24
《幼教园地》2004年第1、2月史慧中教师的文章《辩证地看待爱》中有一段话颇令我回味:“什么叫爱孩子?怎么衡量老师爱不爱孩子,这是个内涵很丰富的问题,做幼儿园老师的肯定要付出正面的、积极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中小学管理》上罗志文老师的《校长还是应兼课》一文(《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第21页)和李可乐老师的《校长兼课利弊谈》(《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5期第42页)一文后,觉得二位的观点都有道理。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在一些校长中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是“教育部省重点中学校长第22期研修班”的学员(本人也是此期学员)。学员是来自上海、重庆等25个省市的中学(其中省、市重点中学 35 个,地县重点中学15 个)的校长,共有50名。 调查结果:56.3%的校长认为“校长不应兼课”;43.7%的校长认为“校长应兼课”。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