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2.
汉代社会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国家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天人感应思想更是被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阴阳灾异说是天人感应思想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灾害",众多儒生将其发生的原因与阴阳灾异说相附会,"燮调阴阳"随之成为国家的紧要任务.出宫人制度便是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行的一种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时已经初步形成,到汉代的董仲舒时,遂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同时又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对前代天人舍一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王充哲学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哲学或无神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理论,与他另一重要思想命定论异名同谓,是命定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充虽然用天道自然观批判否定天人感应论,但他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种天人感应观。因此,王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其思想并未摆脱汉代总体的神学思潮,而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虽然司马相如是否曾经参与过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难以确考,但其对于汉郊祀歌诗的创作意义重大。相如所作《封禅文》及其他赋文,首次在文学创作上呼应了思想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一说,深合武帝心意,由此确立了郊祀歌诗创作的思想基础;其赋文以铺陈祥瑞、描写神人同游来体现"天人感应"的写作方法,亦为汉郊祀歌诗所继承。司马相如的赋文对汉代郊祀歌诗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因而班固在《汉书》中屡次指称相如为汉郊祀歌诗制作的首功之臣。  相似文献   

6.
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有五个来源 ,即道家学说、史官之学、儒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先秦典籍及诸子学说。其天人学说的特点是 ,天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包容着天命和非天命两种因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司马迁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司马迁还注意到了天人之间非感应的一面 ,肯定着人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相术在其形成发展中,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在汉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感应思想.在相术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将人与天地宇宙万物对应上,如以身体器官与日月星辰、自然天地对应,以动物形象及特征来比附人体等.敦煌藏经洞出土的12个卷号的相书,主要都是唐五代时期的抄本,其纂集年代,更是早于这一时期.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相术,尤其是相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本文从星辰感应,日月星辰和四时比附,自然山川比附,动物比附等方面,探讨了天人感应内容影响敦煌相书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9.
汉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框架建立起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命题,将封建统治秩序直接影射到天道上,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肯定和维护了君主地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一统制目的的需要。董仲舒适合时宜的学说,从意识形态上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力,提出了理论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成为汉代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的独特内涵。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从理论上肯定了德治为本的政治方向,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基础,奠定了政治基调。另一方面,他的宗教神学也从理论上炮制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愚民成分。认为研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应当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其给予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充对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批判,其表述的基本观点是: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王者兴于时命,圣而不神;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天神所谴告。王充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在否定意志之神的同时,又肯定了命运之神的存在;在批判天人谴告说的同时,却又认为符瑞与圣贤和盛世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甄尽忠 《天中学刊》2015,(2):115-119
在天人感应思想极其泛滥的汉代社会,日食被看作帝王死亡、朝政混乱、强臣擅权、后宫干政之类的重大灾难发生征兆,因而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日食发生后,汉代帝王常下罪己诏反躬自省,并借机进贤黜奸,策免三公,以整肃吏治。同时,汉代帝王还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以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13.
谈天人感应者必谈董仲舒,而论董仲舒者亦往往要说及天人感应的问题,久而久之,天人感应的思想,几为董仲舒专有。其实,这种联系过于简单,使人忽略了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价值。有人认为,由“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三个命题可推衍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完整范畴体系。这种观点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讨论,但其中提及的两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却都与天人感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师,"天人感应说"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石。朱熹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是继董仲舒之后最重要的经学家。"天理论"是朱熹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收佛、道两家的本体论及思辨性而建构起来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似有贯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为历代思想家所乐道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的体系中,其内容、形式和思想实质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对“天”与“人”的不同理解以及“感应”方式的类异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天人感应理论至少有六种基本类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6.
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性,也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同类相动”的普遍认识,经董仲舒“天人同类”的证明,必然形成“天人感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是汉代极具代表性的儒家,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在汉代乃至以后的儒家文化发展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今天从生态美学现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董仲舒的思想理论仍然闪耀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智慧之光。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和谐关系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目前在研究柳宗元无神论思想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只看到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早期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一面。由于这种倾向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看不到柳宗元思想经历过一个由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同样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天人感应”思想是两汉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思想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下,宣称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能够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和嘉奖。西汉董仲舒是其主要代表,他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举贤良对策一》)。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