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兰盖克提出识解理论,它包括五个方面,其中详略度便是其中之一.人们在诗歌翻译中,意义是核心,通过对原诗的识解,获得诗中有关详略度的知识,对翻译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详略度视角,分析两首诗歌的翻译,看如何充分利用详略度的不同来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4.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识语言学视角提出意向性识解观以分析庭审话语背后的运作机制。以"琼于"案为例,认为原被告双方辩论话语建构的事实是受其各自不同的意向性所驱动,因此出现两相径庭的事实还原。本文基于庭审话语这一特殊的目的性,通过意向性识解观解读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与事实建构,这有助于人们更理智客观地对待庭审案件,为司法人员提供新思路,论证了意向性识解观在庭审话语中的强大解释力,也丰富了识解观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必须了解原诗语境,深刻领会诗歌语义,才能正确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因此,根据语用学原理,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中文诗歌的语境和话语含义是中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对诗歌译本风格的分析来说,内容/形式两分的分析法有忽略语法形式重要性的危险。而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结构是概念化情景的表征形式,"一个概念化情景的全值(full value)是其概念内容和我们构造或识解该内容的方式这两者的函数",诗歌译本中的语法形式(在概念化层面就是"我们构成或识解该内容的方式"所组成的架构)参与了文本意义和风格的建构。在阐明了用意象架构识解诗歌译本风格的可行性后,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登鹳雀楼》的几个译本进行了分析,并最后得出结论:利用意象架构识解诗歌译本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容/形式两分分析法的缺憾,为诗歌译本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认为庞德在不懂汉语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要比他懂汉语时所翻译的诗歌好,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者们青睐《华夏集》而冷落他翻译的《诗经》。本文从读者阅读的审美活动角度分析庞译《诗经》对明喻的处理,认为庞译《诗经》中明喻的本、喻体虽然在语义层次上忠实于原诗,但译诗读者在原诗的预设文本结构之外。其阅读活动虽然有别于原诗的阅读活动,但又源于原诗语言之中。就明喻的处理而言,庞译《诗经》是较成功的译作。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观照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关。  相似文献   

12.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重新匹配,是对经验的重新识解,也是人们识解经验的重要语义资源。科技语篇是人们对常识的重新识解和重构的语篇,语法隐喻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作用,从而发现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特点及语法隐喻和科技语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晓婷 《海外英语》2012,(22):187-189
概念库经验识解机制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纯理功能理论在认知视角下的进一步拓展。它以经验语言的哲学观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成分、图式和序列为核心内容的经验语义识解机制。该文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经验识解机制理论对翻译中的语义传递过程起着强大的解释效力,可归纳为"成分对应,图式一致,序列解构"的解释效力假设。  相似文献   

16.
表空间量度的形容词的用法多数不囿于词汇的基本义,词义由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转换已成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框架语义学理论能够对空间形容词"深"的语义扩张进行认知基础、识解基础和转换识解的描述,并阐释空间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源于原型与经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意象翻译中,译者不仅需用目标语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而且需再现原诗意象的组合方式,从而再造诗歌意境。意象图式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具体空间的抽象概括,当这种抽象概括投射到诗歌的语言层面便会形成诗歌意境。将意象图式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及其隐喻意义,从而指导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再造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从认知语法切入探讨汉语拈连修辞的形式结构、语义特征、概念结构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在结构特征与语义特征上都彰显了自主/依存的关系特征,结构中对抽象的部分的概念化依赖于对具体部分的识解。这一结构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识解抽象的普遍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20.
唐瑞 《英语广场》2020,(11):31-33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活着》的英译版本是由著名汉学家白睿文标注翻译的,首次出版便收获了大众的喜爱。认知识解理论认为不同的识解方式都能造成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识解,而翻译是译者还原原作者识解方式的过程,受到译者自身识解能力的制约。本文在认知识解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阐述白睿文英译版本的语义"偏离"现象,希望对《活着》的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