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匠精神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不仅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如何培育一批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大国工匠,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企业人员在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工匠精神现状、现代工匠精神内容以及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而探讨如何做好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塑造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是传承技术精湛的"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大量高技能型复合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融入和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实践中,并内化为一种潜在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努力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刘玉方 《文教资料》2020,(9):119-121,134
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入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和融入创新创业等五条途径,构建了工匠精神嵌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五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生培养要求的不断明确,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标准越来越清晰,工匠精神常常出现在职业素养的描述中.高职院校承担高职生的全面培养任务,关注职业素养的核心所在.尝试将高职生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工作进行归纳,提炼出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总结各校所进行的不同实践活动,为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现代职业素养的新要求,而当前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与工匠精神相差甚远。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其不仅延续了工匠培养的形式,而且传承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现代学徒制下培养高职人才的"工匠精神"需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提高工匠职业地位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大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营造质量为重的社会氛围;需高职院校革新课程设计、标准化授课内容、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匠心精神;需企业弘扬工匠文化、树立"工匠大师"榜样、设立激励机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学徒质量意识。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制造业技术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智造"成为当前制造业热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担负职前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对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核心素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还有助于激发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性及主观能动性。主要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教育功能,以及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融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基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愈发舒适与优越。然而,温室里培养的大学生多数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投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高校应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基本原则,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形成自身特色、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需要。孙晓玲所著《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一书,2021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探究篇”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笔者旨在以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当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相应的举措,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萧早荣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73-78
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实现厚植爱国主义之魂、培养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注入工匠精神之魄、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体、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两翼等要求.具体来说,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合力共振,构建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全"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及"新苏商文化"含义及其在培育高职人才方面的历史机遇、优势及路径,探索"新苏商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奠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夯实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文化底蕴,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辅导员职业使命感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从业或劳作的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认真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人文素养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辅导员作为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成人""育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与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相结合,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进程中,积极培育职业使命感并创设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以促进高职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以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维度。高职院校应树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导向,建立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践行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营造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诉求、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工匠精神内涵与职业素养要素组成层面。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诉求,是应然之义、使然之道和必然之策的统一体。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价值、实践价值、创新价值等层面。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多维路径,重点突出在教育、实践与创新等路径。  相似文献   

16.
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出发,有助于反思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缺陷,加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制造业强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发展与"工匠精神"两大理念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与认可。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能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升人才职业素养。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探究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结合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芮明珠 《职教论坛》2017,(29):42-45
社团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大学生社团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社会、实践和主体价值意蕴。从实践层面来看,社团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引领功能、载体功能和激励功能。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全新的内涵与价值,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需要全面认识大学生社团在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地位,优化相应制度环境,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专业社团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央视和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一时工匠精神成为热门词。同年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高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活动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作为优秀思想内涵,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积极影响,亦是高校现代化优秀人才培养的精神涵养。因此,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从与中医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来看,主要是指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知行合一、敬业创新。培育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就中医药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提出了在"工匠精神"背景下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