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3.
徐丽勤 《海南教育》2014,(20):46-47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才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相似文献   

4.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6.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7.
大疑可大进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12,(10):35-35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朱熹说 :“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可见 ,无疑则无学。疑 ,就是产生问题。因此 ,教学应让学生能产生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读书大多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上课时 ,老师才是提问者 ,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跑 ,围着老师的问题转。他们很少有过自己提出问题来 ,去揣摩 ,去探索 ,在读书过程中经历起疑、解疑的过程。因而 ,根本就谈不上融会贯通。这样的孩子 ,一旦离开老师 ,没人给他们提问了 ,他们去揣…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     
<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的是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随时点击蕴藏在人才心灵深处的怀疑之窗。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后,疑渐解之,以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怀疑是探索的母体,没有怀疑则不会产生探索的动机,而喜欢探索则是人类的天性,善于探索则是天才的本领。有探索,才有人猿相揖别,才有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人类社会才得…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13.
一、模式的结构 “四疑四导”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疑”展开的。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有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下读书,释疑。  相似文献   

14.
开卷必有疑。如果无疑,是阅读思维停滞,理解含糊,或者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表现。求疑的深度能说明思维的强度。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种无疑处求疑的进展,正是坚持不懈求疑的效果。 那么,阅读中应该怎样求疑?一篇文章中的疑应设在何处?置疑有哪些方式?下表提供一些方法,供  相似文献   

15.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2,(47):46-47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于平实之处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主动解疑、释疑,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16.
疑与读书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  相似文献   

17.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8.
阅读释疑方法举例山东任永刚,曲永吉,董永安阅读教学中,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而帮助学生排除疑点,则是我们教者的任务。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相机疏导,变“有疑”为“无疑”,使学生阅读的心理流向畅达不塞,顺流直下。这种疏导不是有疑必答,越俎代疱,而...  相似文献   

19.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释疑。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