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涵 "双导师制"是指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一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在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一个校内导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另一个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这种培养模式能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与其他硕士专业学位一样,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实施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相较于校内导师在研究生指导方面的丰富经验,校外导师往往对如何有效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这影响了校外导师作用的真正发挥,也使学生感到校外导师形同虚设。本文从提高校外导师指导频率、在实践环节制定具体计划并进行过程监督、全程参与学生论文写作指导工作等几方面提出了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导师制”校外教育实践是对师范生实施校外导师指导的有效形式,就是让师范生身临小学教育实际情境,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该校小教专业大三实行的“双导师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优质实践基地,形成“学习共同体”;健全校外导师的遴选、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改革实践考核机制;使师范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状况.当前,我国高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普遍建立了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这一制度虽然在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分析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内涵入手,探究了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中实施双导师制,主要是根据小教本科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小学本科学历教师的要求引入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每学期均配备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学习,并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和实践工作的机会。校内导师可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随机指派,亦可允许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双向选择,并充分利用本校教育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工作,和班主任、辅导员共同配合指导学生的专业入门、学习计划的涉及和初步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校外导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是对高校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而且可以促进学校科研和学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现状,探索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采取“双库(校外实践基地库和校外导师库)制、双导师资格选聘制、双导师沟通指导制、双导师指导过程监督制、双导师指导绩效考核制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双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内、校外均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双导师制被高校广泛认可,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导师之间应合作,确保彼此对学生培养的默契。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使学生能够成为教育主体,使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保障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大学农学院在学生有多重困难、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试点改革带来良好机遇等背景下开始特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有各自的职责。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应做好强化管理体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以及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体系等工作。由于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具有打造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促进农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等作用,因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解决目前师范教育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探索改进和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师范院校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方式以及校外导师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和具体指导方式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提高师范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科研单位各委派一名专家分别担任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它有利于提高校内导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校外导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实践是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须而关键性的环节,做好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实践过程管理保障"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产业实践经验缺乏、校外导师专业指导能力偏弱、校内外双导师制协同指导效益难以有效发挥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和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深入“三农”的实践特性,建设农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特派员导师队伍,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进程中,提升校内导师实践指导能力与校外导师专业指导能力,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双师协同指导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双师双能”导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队伍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配备学术水平高且实践能力强的导师,然而这种类型的导师高校中普遍缺乏。"双导师制"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渔业领域为例,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实行双导师制的重要性,探讨建设双导师队伍的措施,旨在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多方面讨论了我国现阶段高中学校在小班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导师制的教学实践,谈了在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三方面的体会,即导师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分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国际贸易类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在高校的本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内教师“主讲制”和校外教师“辅教制”的“双导师制”模式,目的在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文主要围绕实施课程教学“双导师制”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实施“双导师制”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等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行双导师制是包括MIB在内的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特色,由于MIB发展历史较短,在双导师制体系的探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指导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沟通等,探索高效的双导师培养制度对MIB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顺畅、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实践技能单一、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建立校内创新设计指导教师和校内实训加工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体系、平台建设和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问题为导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企业案例式教学、课赛一体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整,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杨静 《辽宁高职学报》2014,(1):24-25,58
目前高职报关专业单证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不足主要体现在校内教师队伍职业实践能力较弱,而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报关专业单证技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合作完成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从组建企业导师队伍、建立企业导师管理考核评价相关管理制度、确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创新实践学生单证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入手,能切实提升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单证技能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文教资料》2011,(25):176-178
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由理论基础深厚的校内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具体实施运行主要体现在导师的选聘、学生的培养过程、导师的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15-116
"双导师制"是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培养音乐教师教育方向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将企业、行业、专业方面的社会人才资源纳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校外导师参与音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的指导等,为创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发挥"双导师制"的1+1﹥2的特殊功能,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成绩,为应用技术大学创新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改革,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我国诸多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科导师制度,同时本科导师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师生比例失调、缺乏资源支持等,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积极探索校外机构专业人才到学校兼任学生导师制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规划、实践实训等能力的培养,取得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