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质量浓度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根据不同渗流速度下的渗流压力变化,计算了不同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的有效粘度;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达西渗流速度范围内,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岩心两端的压差随流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上翘的趋势;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有效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越大,有效粘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海金沙总黄酮提取物对花生油抗氧化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花生油中添加海金沙总黄酮提取液,考查了温度、过氧水和紫外光对花生油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反应10h,花生油中添加4mL海金沙总黄酮提取液的过氧化值比不加小50.26%;分别于90℃加热和0.03%过氧水氧化10h,花生油中添加海金沙总黄酮提取液的过氧化值比不加小21.13%和17.4%;用紫外灯照射10h,添加海金沙总黄酮提取液的花生油,其过氧化值比不加小11.85%.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表明:花生油中添加10mL海金沙总黄酮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率是不加的2.57倍.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翅果油树幼苗生理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翅果油(Elaeagnus mollis Diels.)幼苗的生长、光合和植物水分等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度干旱(45%。50%、30%~35%)胁迫时叶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翅果油树叶片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能保证基本的生长,表现出耐旱植物的生理特征;在重度干旱胁迫(20%~25%)条件下,叶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显著,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且长时间胁迫后,发现有幼苗死亡;蒸腾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而不同土壤含水量蒸腾日进程差异不大,基本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均在15:00。  相似文献   

4.
以平菇为原料,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平菇多糖。采用粘度计研究平菇多糖的质量浓度、温度、p H值、钠离子浓度等对平菇多糖粘度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平菇多糖溶液的粘度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快速增加;在20~100℃的温度范围内其粘度变化不大,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快速增大;p H对溶液的粘度影响较大;此外钠离子浓度对平菇多糖溶液的粘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各个热处理时间下的平菇多糖溶液的粘度并无太大的变化,表明热处理时间对其粘度的影响不大;改变剪切速率,溶液的粘度随着速率的上升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双峰中密度聚乙烯(BMDPE)与纳米碳酸钙不同配比复合物的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讨论了复合物的组成、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以及温度对熔体粘度和膨胀比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配比熔体的非牛顿指数(n)、熔体流动速率(MFR)、粘流活化能以及习用屈服应力,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碳酸钙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结果发现:纳米碳酸钙可以均匀地分散在BMDPE中,少量的纳米碳酸钙就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在较高的剪切速率下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溶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壳聚糖配制不同酸度、浓度的乙酸溶液及壳聚糖乙酸溶液添加抗坏血酸和双乙钠,测定了溶液粘度随浓度、酸度、添加剂和存放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的粘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随酸度增大而减小、随存放时间增加而减小;添加剂抗坏血酸和双乙酸钠均使壳聚糖乙酸溶液粘度迅速降低,但随存放时间变化的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不同剪跨比和配箍率的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RUHTCC)梁的抗剪性能,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用于结构关键抗剪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抗剪试验结果,阐明剪跨比和配箍率对RUHTC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明确UHTCC与箍筋之间的复合抗剪效应,揭示 RUHTCC 梁的抗剪机理。方法:以剪跨比和配箍率为变量参数,通过 RUHTCC梁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曲试验,研究RUHTCC 梁的剪切裂缝形态、荷载-挠度行为、破坏模式、开裂剪切强度和极限剪切强度等抗剪性能,并结合试验结果,分析 RUHTCC 梁的剪力传递机理。结论:1. RUHTCC梁呈现出优良的剪切抗力以及稳态的斜裂缝扩展过程和多缝剪切开裂行为。2.配置少量的箍筋可将典型的剪切破坏转变为较为延性的弯剪破坏甚至弯曲破坏。然而,箍筋的配置并未显著提高 RUHTCC 梁的抗剪能力,同时耦合UHTCC与箍筋也没有表现出协同抗剪效应。3.拉杆-拱模型和桁架-拱模型可用以描述RUHTCC短梁和细长梁的抗剪机理。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花生油和一些常见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使用添加法在花生油中掺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油,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特征组分的变化成线性规律,由此做出工作曲线,可快速定性、定量掺伪油,且掺伪量的最低检出限可达到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对毕氏海蓬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水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随着海水浓度的增加,幼苗中脯氨酸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先增后减;.O2-产生速率先减后逐渐增,浓度为25%时最小;MDA含量变化和.O2-产生速率变化相类似,总体变化不大,浓度为50%处达最小值;抗氧化酶活性都是随海水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浓度为50%时达最大值.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海水可以促进海蓬子幼苗的生长,50%浓度左右的海水是海蓬子幼苗生长的最适浓度,而种子的萌发以无盐环境为最好.  相似文献   

10.
结构物表面纹理形态与土体颗粒分布对结构物-土体界面剪切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利用自行改制的直剪仪对钢-标准砂界面剪切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不同纹理深度下的峰值剪切应力变化规律及界面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峰值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垂直纹理方向剪切的峰值剪切应力大于顺纹理方向的峰值剪切应力;试验峰值剪切应力随纹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保持某一稳定值上下波动;纹理深度存在临界值,集中在0.64~0.89 mm范围内,H/d50值集中在5.8~8.1范围内;粗糙界面的摩擦角比光滑界面大;界面摩擦角随纹理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大于临界值时,界面摩擦角将保持一稳定值。  相似文献   

11.
以二甲基硅油(500mm^2/s)为主要原料,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60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831为复配乳化剂,采用转相乳化法,探究了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配比、硅油用量等因素对硅油乳液性能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硅油用量为10%(相对乳液总量),乳化剂配比为span-60:1831=0.47:0.53,乳化剂用量为5%(相对乳液总量),乳化温度为90℃,乳化时间为60min.此条件下制得的硅油乳液外观均匀、细腻、无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稠油在运输中遇到流动性差的问题,分析了胶质与沥青质的存在对高粘度的影响。选取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为单体,利用溶液聚合法进行反应聚合。通过调节单体的配比,确定10∶2∶3∶0.5为最佳比例。再加入表面活性剂与溶剂进行复配,提高降粘效果。60℃下,将质量分数为5×10-4的降粘剂加入八面河稠油中降粘率能够达到5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和大蒜油的排铅效果,为铅中毒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40mg/L的醋酸铅溶液,按0.01mug体重剂量连续15d灌胃造模,造模成功后将48只雄性成年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大蒜油组、乙二胺四乙酸组和中毒不治疗组,连续15d驱铅治疗。在造模前、第16天、第31天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及抽取小鼠尾部全血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小鼠的血铅含量,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铅含量:统计学意义驱铅治疗后,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大蒜油组、乙二胺四乙酸组分别与中毒不治疗组的血铅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大蒜油组、乙二胺四乙酸组的血铅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驱铅治疗后各组的血铅含量为: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EDTA组〈大蒜油组〈中毒不治疗组。(参体重: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大蒜油组分别与中毒不治疗组的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与大蒜油组的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的体重〉大蒜油组的体重。③存活率: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大蒜油组分别与中毒不治疗组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组与大蒜油组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大蒜油对血铅均有促排作用;驱铅功效为:土茯苓中药复方制剂〉大蒜油。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液体石蜡为连续相、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为分散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阳离子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含量、单体AM与DMDAAC的摩尔配比、复合乳化剂Span-80与OP-10的质量配比及含量、聚合温度、聚合体系pH等对AM-DMDAAC阳离子共聚物性能的影响.较佳的聚合条件为:过硫酸铵占单体总质量的1.0%,n(AM):n(DMDAAC)=1.6,m(Span-80):m(OP-10)=96:4(Span-80和OP-10复合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约为4.7),Span-80和OP-10占油相质量的6%,聚合温度40℃,聚合体系pH约为5.0.在此聚合条件下,制得的AM-DMDAAC阳离子共聚物的粘度较大,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茶叶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得到茶叶籽油,通过分子蒸馏富集提取茶叶籽油中抗氧化成分,并采用UHPLC-TOF-MS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CO2流速对萃取速率影响较大,采用超临界CO2梯度萃取的模式,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的酸价存在一定规律,在萃取初期,茶叶籽油的酸价较高,随着萃取过程的进行,酸价逐渐降低,说明游离脂肪酸更容易溶解在超临界CO2中。茶叶籽油分子蒸馏馏出物中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包括:山茶甙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阿福豆素,表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等5种。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十二酯以外的其它丙烯酸高级酯的均聚物及与第二单体 A(丙烯腈)的共聚物对标准基础油基本无降凝效果,但应对润滑油有较好的增粘作用。采用溶液聚合方法,用正交试验法对丙烯酸十二酯以外的其它丙烯酸高级酯与第二单体A进行聚合试验,将聚合物以质量分数为1%的添加量加入到润滑油基础油中,对调合油的粘度进行测定,以增比粘度ηsp 、粘温指数 Q和粘度指数VI为考察目标,探讨丙烯酸十二酯以外的其它丙烯酸高级酯的均聚物及与第二单体 A的共聚物对润滑油基础油的增粘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MS-DS联用技术分析福建产大叶石龙尾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同时运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体系、羟基自由基体系及抗脂质体过氧化体系体外评价该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49个峰中检识出该精油的45种化学成分,含量占精油总量的99.65%,主要为萜类化合物(72.20%)与芳香族化合物(22.99%),具有胡椒酚甲醚(17.75%)、[1S-(1α,7α,8aβ)]-1,2,3,5,6,7,8,8a-八氢-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甘菊环(13.24%)、石竹烯(11.29%)、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10.92%)、桉油素(6.78%)等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检测出该精油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力,此两种自由基50%清除率所需的样液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9.980、.69 mg/mL,在50 mg/mL浓度时对卵磷脂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率也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潮州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Jiao gan’)果皮中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利用比重瓶法等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等理化性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为受试菌株,观察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对各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以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考察挥发油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精油共鉴定出66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8.89%,主要为:D-柠檬烯(93.75%)、β-月桂烯(2.46%)、β-芳樟醇(1.55%)、α-蒎烯(0.57%)、乙酸乙酯(0.34%)、3-蒈烯(0.14%),α-水芹烯(0.05%),4,5-二甲基-2,6-辛二烯(0.03%).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的相对密度为0.83,折光率为1.47,酸价为7.29,过氧化值为8.33 meq/kg,含皂量0.0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生长.抗氧化性分析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其IC50值为50.16μg/mL.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精油可作为一种食品防腐剂或抗氧化剂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主要对穿心莲抑菌物质提取条件以及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50%乙醇,75℃条件下回流时间1h,料液比1:30。穿心莲提取抑茵物质对肠道性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水生生物常见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经皮促透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比较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作为经皮促透剂的皮肤细胞毒性,对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促透作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创新要点: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简化并表征中药制剂中复杂有效成分,对比研究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 研究方法:利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CCC-.ESF-1)测定其皮肤细胞毒性,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作为模型药物测定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其促透作用机制。 重要结论:花椒挥发油相对于其单一组成成分具有更好的经皮促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