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2.
《相鼠》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三章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三章的结构相同,均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层次,后两句为一层次;前一层次是排比事实,后一层次是在事实排比的基础上评论抒发。 下边对诗中的部分词语做些肤浅的解释,请方家指教。 相。毛《传》:“视也。”《说文》:“相,省视也。”《尔雅》:“相,视也。”郭《注》:“察视也。” 省视、察视,都是细看。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但所记往往难以理解,常被后世人斥为荒诞不经,甚至连屈原也不得不发为《天问》,司马迁也曾感叹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山海经》并非真的如通常认为的那样荒诞不经、飘渺离奇。本文对《山海经》的神怪做出分析,并对其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给文言文打标点符号,要做到句通意达,否则,令人费解。中师《文选和写作》课本中的《叙事》一文中就有标点不当的句子。原句是:“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已”同“以”,“逆”,迎义。整个句子可译为:“应该除开跛者以下的句子,只要说‘各各用相类的情况去迎接(就可以了)’”。这里的“除”是个介  相似文献   

5.
关于本篇的原文,各书有明显出入者,择其释义有分歧的五句列表于下: ①句中的“触詟”,清王念孙认为应从《史记》做“触龙言”,证以帛书,解决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个疑难,课本据改,很恰当。②句中的“揖”字,课本从《战国策》,注释道:“揖,原意是拱手,这里是表示接见的样子。”君接见臣,用表敬的“揖”字,殊不合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历代文选》,这些老选本都认为“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近年来的许多选本,多改“揖”为“胥”。即使是人民教  相似文献   

6.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组委会日前宣布,一台大型后现代多媒体舞台剧“寻衣记——云缕心衣欧迪芬”,将于2005年3月26日、27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5年“3·15”电视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C.《致恰达耶夫》选自《普希金诗集》,戈宝权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略有改动。D.《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义务关系的协议。”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走…  相似文献   

7.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8.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9.
“扩句”问题,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详细的阐述。“缩句”问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写的《语法修辞》中,有简要的说明。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从“表达”角度说,句子表达的重点不变;从“组合”角度看,句子结构的基本间架不变。 智明先生在《且说扩句缩句》(1995年第4期《河北教育》,以下简成《且》文)一文中称:“在第十册教材中选作扩句示范的例句,其扩后句子与原句比较,却似有变更句子成份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其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11.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句中“绝甘分少”,各注情形如下:颜师古注:“自绝旨甘,而与众人分之,共同其多少也.”(《汉书》卷六二)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中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句,历来不少注本都未详为解释,解释得较为详细的本子,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一册:“君既”句: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蒙、被。录:记得。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君既”二句:“见”,蒙、被;“录”作“记”解。此二句言“既然蒙你永远记着我,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注释得很笼统:“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  相似文献   

14.
“自名”解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句中的“自名”,课本未注,编者似乎认为易懂,其实不然。翻阅各选本,虽有少数选本对前一句中的“自名”有注,但却不尽相同:或注为“名字叫做”(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按此注,虽讲得通,但  相似文献   

15.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20.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有的人认为它是消极的悲叹。如:夏承焘、游止水合著的《辛弃疾》解释“可怜白发生”说:“唉!可惜头发白了,报国无路,一切希望都落空!……末句五字,……完全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句五字失望之情。”华中师范学院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则说:“最后一句转到壮志未酬的悲忿,同时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