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文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先秦时期,人们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汉朝时把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界分为两种文体;到南北朝便有了文笔之分。其时所说的“文”相当于现在的文学,“笔”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学与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从表达的逻辑性来看,两者有一定的联系,然而由于文章、文学早已分道扬镳,而且在人们的认知中也早已把这两个概念的同异做了详细区分:所谓“同”,是指二者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所谓“异”就是一个是真实的反映,一个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本文选择三位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反省自己的研究,以确定文学研究的“参照”,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参照性”,也就是“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不是一部文学史巨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思想。它包括以“文原于道”为核心的文学起源论;以“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等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论;以从史学到文学、从“博观”到“见异”和“唯务折衷”等构成的文学史方法论;以“六义”作为文学史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一系列系统而独到的观点对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学科建设仍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中的鬼怪现象历来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包括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写的《布莱庄园的怪影》。与其他鬼怪文学不同的是,詹姆斯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塑造出了“怪影”,这也正是主人公——一名家庭女教师所“制造”的幽灵。本文试图从亨利·詹姆斯的鬼怪文学的特点着手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文艺界联系我国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对西方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及其文学,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另一种认为我国文学如果“深中现代派的流毒”,“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将走入一条死胡同”;第三种意见是:“在标榜创新上,现代主义的艺术要求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恐怕难以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显然,无论哪种意见,不仅直接关系列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导向问题。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觉得首先对现代  相似文献   

8.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一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20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0.
形成现代文学“派别”或“集团”的,不外是这几个因素:一是文学观念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文人的“聚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二是相近的“大学”、“籍贯”和“留学”背景,也容易形成相同的社会意识、审美观念,孕育出一个个“文学圈子”;三是政治、市场、文学的运作和传播方式,也会促发一个文学流派、文人集团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12.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针对董学文等同志认为“把文学简单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可能更贴切些”;“用‘呈现在语言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学是欠妥当的”等观点,论证了把文学精确地界定为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式,”就会掩盖文学本质属性中的主导方面;“审美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的“严肃性”问题: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严肃性”问题;二是从新文学与复古文学的论战看文学的“严肃性”;三是从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来思考文学的“严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买书包     
在美丽富饶的水乡园林——湖北省潜江市,这几年涌现出了大批中学生文学社团,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请看:“南荷”送爽,“朝花”带露;“雏鹰”展翅,“鹭鹭”腾飞;“星星”闪耀,“积玉”璀璨;“奇原”展新颜,“章华”谱新章;“新竹”伴“新叶”,“小草”染“新绿”……它们本着“发展文学社团,办好文学社刊,培养文学特长,丰富文学素养”的宗旨,在水乡园林里,培育着成百上千的文学新苗。现从这些新苗中选取几位,看看他们笔下所生的几朵“花儿”吧!(邓绍雄)  相似文献   

17.
一一九七八年九月,一个W·J·F·詹纳尔的英国学者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国文学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能否出现”的发言。不同于我们国内对“现代文学”的通常理解,他这里所说的文学的“现代”概念,指的是“欧洲人所谓的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刘勰十分重视对文学变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他在《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不但总结出一些文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且提出过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向。该书第一篇《原道》就接触了“人文”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文体论中,通过“原始以表末”,简要阐述了各种体裁的起源和发展;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中,以《通变》篇从理论上专门论述了在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以《时序》篇论证了文学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杂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相似文献   

20.
一、文学形象与文化负载的界说  关于文学形象 ,赵炎秋教授在其新著《文学形象新论》中从作品的角度定义为 :“形象 ,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 ,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1] 他认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赵先生的这一论述是在分析了中外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本质情感论、形式论、语言论及传统的形象论的基础上得出的 ,正如童庆炳教授在该书的《序》里所说的那样 ,“赵炎秋很熟悉 19世纪的文学 ,也很熟悉 2 0世纪的文学” ,“其推论的背后有文学史的支撑” ,“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赵炎秋的这一论点看似普通 ,但却有‘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