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NDVI对水热条件年内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资源科学》2011,33(12):2356-2361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目的】因研究区、研究数据、研究时段选择不同,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演变认识存在学术分歧。沙地腹地和边缘交错区的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待厘清。【方法】本文设置戈壁风蚀荒漠区为背景区,将沙地及周边区域分为沙地核心区和4种过渡类型区,基于长时序GIMMS NDVI3g v1.0(1982—2015年)数据集,结合气候、灯光、人口和畜牧业数据,分析了核心区及生态交错区植被物候、NDVI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1)沙地植被物候存在地带性差异:植被返青期(SOS)由东向西推迟,枯黄期(EOS)由西向东推迟,生长期(LOS)介于158~196 a之间,区内地带性差异达到38 d。(2)沙地植被增长率具有空间差异性:浑善达克沙地NDVI整体以0.00021/10 a的速率增加但不显著,各区NDVI增长速率有差异,最低增速与最高增速相差17倍。浑善达克沙地有向西、向南扩张,向东、向北收缩趋势。(3)沙地气候呈暖干化趋势:34年来气温以0.3℃/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降水以-14.0 mm/10 a的速率波动下降,各区植被对气温的敏感性高于降水。(4)沙地植被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基于SPOT VGT-NDVI数据、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气候区划图及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同期和前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年-2007年期间,中国东部5个气候区和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在全年及四季基本上都增加,其中以夏季增加最多,冬季NDVI增加不显著。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最大相关系数在中国东部由北向南逐渐减小,以中温带亚干旱区相关系数最大,南亚热带湿润区最小。草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最大,林地NDVI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相关系数较小。中国东部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1998-2011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海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海河流域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在改善,但是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田、森林、湿地改善最为明显,植被明显改善区域与植被高波动区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区域与植被低波动区基本一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比例为31.7%,非气候因子驱动型分布于整个流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8.3%,其分布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建设用地,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马中华  邹悦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0,32(9):1769-1776
本文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 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 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 的面积分别为6 9776km2和1 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 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 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祁连山地区气温变化对草地植被 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气温、降水与草地植被NDVI的最大相关性滞后期都为2旬左右。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 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短,而夏季响应滞后期较长;④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降水是影响植被 生长期内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高寒草甸草地生长的限制因子,而降水量则是沙漠草地、平原草地的生长 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简称博河)4个气象代表站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及2个代表水文站1980-2010年径流量观测资料,进行了气候、径流量的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并探讨其相关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博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流域气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博河年平均径流量呈波动中增加态势,并在1997-1998年发生一次由偏低期转为偏高期的突变;3流域气候变化与博河径流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其上游河源区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下游的大。就降水量而言,下游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上游更为显著;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当降水不变,温度每升高1℃时,博河径流量增加4.1%,而当温度不变,降水量每增加10%时,径流量增加4.6%,说明径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及其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利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1955年-2004年气温和降水的气象数据,具体分析了拉萨市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由分析可知拉萨市在近50年里,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年最低气温升高最为显著;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其气候干湿交替频繁。结合1980年-2000年的气象数据,利用日NDVI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拉萨地区的植被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气温。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流域NDVI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夏军  邹磊  闫强 《资源科学》2021,43(6):1248-1259
了解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本文采用Sen+Mann-Kendall、波动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探究了2001—2018年间白洋淀流域全区和不同植被类型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白洋淀流域NDVI以0.0031/a的速率增长,显著增长(P<0.05)的区域面积比例为53.79%;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丛和草甸NDVI呈显著增长(P<0.05),沼泽和栽培植物NDVI增长趋势不显著。②全流域NDVI总体波动性较小,67.81%的区域NDVI为显著低波动性(P<0.05);除草原和草甸外,其余植被类型NDVI为显著低波动性的面积比例均超过50%。③除沼泽和栽培植物外,其余各植被类型NDVI对降水的响应较为一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在流域尺度和不同植被类型区内对NDVI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结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作用机理和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飞  刘高焕 《资源科学》2012,34(7):1214-1221
通过比较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和EVI的差异,选择利用2000年-2009年的NDVI产品来分析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了澜沧江流域NDV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该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澜沧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较好,年均NDVI都大于0.45,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改善的趋势。但流域平均NDVI季节性变化明显,呈典型的单峰分布,NDVI最低值在3月,5月份开始迅速上升,最高值在8月。NDVI在0.35至0.6之间波动。澜沧江流域月均NDVI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691,0.801和-0.601,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空间上,流域平均NDVI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最高值出现在流域最南部,最低值出现在最北部。10年来NDVI值变小的区域集中在上游和下游,NDVI值变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  相似文献   

10.
马生玉  徐亮 《青海科技》2011,18(1):38-41
利用2010年5~7月格尔木地区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不冻泉、玉珠峰、纳赤台)气温降水资料、积雪卫星遥感资料、格尔木河流量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格尔木河流域2010年夏季(5月1日~7月18日)降水偏多及格尔木河发生洪水的气候成因——受较强高原季风影响,高原低值系统活跃,从而导致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强度大,降水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繁,同时,格尔木河流域同期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较历年为高,促使冰雪融水明显增高,导致了温泉水库和格尔木河汛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秦岭地区植被NDVI海拔梯度差异及其气温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资源科学》2013,35(3):618-626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500m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③秦岭地区植被覆盖除在海拔1500~2000m和>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增加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④近30a来秦岭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高于我国近30a来的平均增温速率.秦岭地区高海拔区域(>2700m)NDVI与气温相关性最高(0.43),表明高海拔区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Budyko假设评估洮儿河流域中上游气候变化的径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为我国东北典型生态敏感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一系列生态问题开始凸显。为更好的进行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本文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及其周边气象站点的潜在蒸散发,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及滑动T检验识别径流、降水及潜在蒸散发的趋势及突变点。发现作为整个研究区控制站点,洮南站年径流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并以1985年为突变点,据此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及变化期。然后利用降水及潜在蒸散数据,基于6种Budyko公式评估气候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约占45%。研究结论证实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确具有显著影响,增进了对该区水文水资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2014,36(1):166-17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工业技术     
《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0-14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Features of Tibetan Plateau vegetation variabi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climate change摘要:利用1982-2001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55个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实测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各季节植被  相似文献   

16.
赵玉萍  张宪洲  王景升  沈振西 《资源科学》2009,31(11):1988-1998
本文利用1982年~2003年GIMMS每15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数据集和藏北高原8个气象站1981年~2003年逐月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DVI与6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时气候因子的时滞响应情况,同时计算了气温、降水和风速3个气候因子与NDVI的偏相关系数.结果表明:①除噶尔和改则之外,6个站的NDVI与同期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和月降水量都呈高度正相关(P<0.001),其中与月均最低气温的相关性最好,NDVI与当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那曲>索县>安多>当雄>班戈>申扎;月均风速与藏北高原草地NDVI呈高度负相关(P<0.001;当雄除外,为D<0.05);②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有滞后效应:改则和噶尔NDVI对气温滞后3个月,其它6个站滞后1个月;噶尔NDVI对降水的滞后期为2个月,其它7个站均滞后1个月;申扎和改则(噶尔)NDVI对空气湿度分别滞后1和2个月,其它5个站无滞后;那曲、安多、班戈和申扎NDVI对降水的累积滞后期为1个月,当雄和索县为2个月,改则和噶尔为4个月,NDVI对降水响应的累积滞后相关系数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③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在气温-降水-风速组合下,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第一相关因子仍是气温,但索县、那曲、班戈和申扎属于气温-风速-降水驱动型,安多和当雄属于气温-降水-风速驱动型.藏北草地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受植被类型、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林丽  史军 《资源科学》2012,34(1):81-90
地表植被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文基于SPOT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法,研究了1998年-2011年我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四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气温对NDVI的影响大于降水,NDVI与气温在夏季和秋季相关性较高,与降水在秋季和春季相关性较高,冬季NDVI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都最低。NDVI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期在春季和秋季较短,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期在冬季较短,夏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都较长。在冬季、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最大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在研究区的南北部差异不明显,在夏季则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差异。NDVI对气温变化响应的滞后期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滞后期除在夏季具有一定的南北差异外,在其他季节空间分布规律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36—2018年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环北极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环北极地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基础。本文选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为对象,利用167个俄罗斯国家气象站点1936—2018年的气温与降水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揭示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0.06 ℃、-2.98 ℃、-7.41 ℃,年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7 ℃/10 a,0.22 ℃/10 a,0.15 ℃/10 a。年内极端最低温(TNn)上升尤为明显,约为年均增温速率的1.3倍,春、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秋两季;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6 mm、428 mm、369 mm;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叶尼塞河流域增速较慢(3.36 mm/10 a),而鄂毕河(13.02 mm/10 a)和勒拿河(9.59 mm/10 a)流域增速较快,降水增加集中在春、秋、冬三季;③在空间上,增温较快的区域集中在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最大增温速率达0.60 ℃/10 a,而平原地区普遍偏低;降水的空间差异大,西伯利亚南部高海拔地区(>1100 m)年降水量达1000 mm左右,北部低海拔地区普遍为300~ 600 mm。上述观测数据指示,环北极流域正在变暖变湿,且空间差异大,可能与“北极放大”及流域下垫面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1-2012年MODIS NDVI月数据,基于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统计方法,结合TRMM月降水数据和SRTM DEM数据定量分析了NDVI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雅鲁藏布江流域内NDVI整体上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近12年间流域NDVI较为稳定;②流域NDVI改善的面积大于退化的面积,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③流域NDVI与降水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496,NDVI随降水增加的速度约为0.052/100mm。当年降水量超过1 000m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686;④流域NDVI与高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574,NDVI随高程的递减率约为-0.016/100m。当高程2000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8左右。  相似文献   

20.
近12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对年内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翀  任志远  韦振锋 《资源科学》2013,35(10):2017-2023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通过经改进的时滞偏相关等方法,并结合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数据,解释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年内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变化较为一致,气温较降水对年内植被生长影响强烈;②植被覆盖低、降水量小、气温低的地区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强,滞后时间集中于0旬~3旬;③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不受降水量与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滞后时间集中于2~3旬与8~9旬;④水热组合较好的植被覆盖高的地区,植被覆盖均对降水量与气温的年内响应敏感,相反则敏感程度降低,气温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年内影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态区与山地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降水影响不明显;⑤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或气温的单独影响不利于植被生长,黄土高原西北部,环境干旱,植被稀疏,其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较强,但是植被生长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迟缓;黄土高原西部,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相对不明显且迟缓.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部,降水或气温远低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而在单气候因素影响下植被生长会受到抑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